返回第四十七章 直道相思(第1/4页)  永徽迷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慎言,你是说樊宁并非安定?”二圣皆在,李弘一直没有出声,此时疑惑满溢,再也无法不言不语。先前在长安时,关于樊宁是否就是安定公主,薛讷一直含糊其辞,怎的今日见了二圣忽然这般笃定?李弘望向李治,得到首肯后,继续发问道,“这密文是本宫命张顺在宫中书库里找到的,若是此书有问题,难道……”

    “殿下,臣不敢妄自揣测,是否有人潜入宫中将此书放置在密阁里,刻意引得张顺大哥发现,更不敢追问高主事到底是从何处得到这宫中机密文书。只是有一点,密文有句 ‘西境清平东风暖’,安定公主出生于十六年前,而我大唐平定西域,设安西四镇乃是在十三年前,女史再聪慧,也不是李淳风局丞,又怎能未卜先知,写出 ‘西境清平’这样的字眼来做谜面?”

    “薛明府为了不让天皇天后认女,真是煞费苦心啊,”高敏眉梢眼角写满哂笑,反唇相讥,“这书并非单一为了记录安定公主的体貌特征,而是从我朝高祖皇子开始,便有所记载,谁说一定是永徽五年所造?或许是西境平定后才总结誊录也未可知。”

    “如若是西境平定后,为何最后一页堪堪截到安定公主,其后的潞王、英王、殷王、太平公主皆无记档?岂不是太刻意,难道便是在等着这一日,方便所谓的公主与二圣相认吗?”薛讷顾不上是否御前失礼,全力反驳高敏,“高主事在刑部多年,应当明白,凡是不同寻常之案,总有妖异。此案以公主遗骸不翼而飞为导线,步步为营,将我等陷入迷局,桩桩件件皆是为了今日,背后是否有阴谋不言而喻。今日若是认定樊宁便是当年的安定公主,势必要坐实这位张姓乳母的证词,不单会令皇室血脉蒙上疑影,更会将污名冠于天后,草率至极,请陛下三思!”

    “父皇,”李弘听罢了高敏与薛讷的争辩,拱手对李治道,“不瞒父皇,初见樊宁之时,儿臣十分欣喜,因为她的容貌与母后相似,儿臣便忍不住心生笃定,认为她就是安定,是儿臣失散多年的亲妹妹。可诚如慎言所说,此案迷雾良多,不可草率处之,即便父皇相信母后清白,亦会有有心之人恶意诽谤。故而儿臣以为,还是按照慎言所说,仔细查证为上。若是有人当年利用安定,害她与父皇母后骨肉分离,今朝又欲借此生事,污蔑母后,则决不能姑息。”

    “奴婢所说皆是属实,断不敢冤枉天后啊。”张氏害怕非常,顿地叩首不住,身子颤抖着,像个受了惊咕咕不止的母鸡。

    李治头风初愈,听了这七嘴八舌的一人一句,又经历爱女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的往复来回,身子有些撑不住,他趔趄一步,旁侧立即有双手上前将他稳稳扶住,不消说,正是武后。

    多年的夫妻,如同左右手一般,独立却默契,彼此难以割舍。李治想到此事可能会对武则天造成的影响,以及对朝堂的撼动,即刻恢复了理智,威仪沉定如初:“确如弘儿与诸位爱卿所说,此案甚是蹊跷,必当好好查验。尔等先起来罢,宣狄仁杰入殿。”

    说罢,李治示意武后与之一道并坐于软座之上,李弘则拉着一脸懵然的樊宁,侧身站在李治的桌案旁。狄仁杰小步进殿,躬身大拜后,与薛讷并肩,正对着高敏与那张姓乳母。

    “高卿与薛卿皆介入此案良久,是非曲直已有了自己的判断。但如此来,也容易先入为主,狄卿,皇后与右丞皆曾与朕说,你是名震华夏的神探,在并州任上多年无一冤案错案,此事你怎么看?”

    狄仁杰接过了高敏手中的密文书,翻了几页后,恭敬对李治道:“启禀陛下,臣方才在堂下听到高主事与薛明府所论,臣以为,他们所争论的……并没有什么意义。此书不论真假,都说明不了什么。公主当年若是假死,必定可以追寻到蛛丝马迹,即便不是这小娘子,也会另有旁人;公主当年若真的去世了,总能捉到偷盗之人,追回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永徽迷局最新章节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