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01章(第1/2页)  三国之纵马十三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东汉末年,他并收四州,尽占河北之地,隐有问鼎之势。不过,最终他还是在官渡之战中败给了实力并不如他的曹操。那么,袁绍四世三公,实力上有许多优势,为什么会败给曹操呢?

    袁绍的失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袁绍个人性格导致,袁绍为人宽和仁慈,爱民。袁绍作为东汉末年军阀中最善待百姓的一位,其政策相当宽和,而得民心也是他统四州,快速崛起的原因之一。《献帝春秋》中记载道:“绍为人政宽,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伤怨,市巷挥泪,如或丧亲。”荀攸也说道:“绍以宽厚得众心。”这些足见其仁慈,善待百姓。可这仁慈也是他败给曹操的原因所在。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导致袁绍性格上的缺陷,多端寡要,好谋无决,做事不够决断,一而再,再而三地错过绝佳机会,反而给了曹操暗中发展壮大的机会,到最后兵败官渡。其最大的对手曹操也说道:“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一”。

    其二,袁绍的用人之道有极大错误。曹操用人唯贤,袁绍用人唯亲。曹氏虽依赖夏侯氏和曹仁曹洪,但他却也更加唯才是举,爱惜将才,夏侯兄弟和曹仁、曹洪本身也是将才,并非曹操至亲,于禁、乐进也皆是世之良将,典韦、许褚对曹操忠心耿耿,郭嘉、荀彧都是顶级谋士。反观袁绍,荀彧说:“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

    袁绍重用的几个亲近之人,都是碌碌之辈,有田丰、许攸、沮授而不能用,张合、高览也因郭图之流的谗言而投降曹操。曹操广纳言论,而袁绍不听忠言。官渡之战中,他弃沮授和田丰的意见不顾,一意孤行,最后败于仓亭。输掉了自己的绝对好局。

    其三,袁绍个人才能不如曹操。作为一个领导者,袁绍是不合格的,他处理不好谋士间的勾心斗角,妄听谗言,不会审时度势。作为袁氏家主,他对子辈间的争斗无能为力。在其死后,袁氏内斗问题愈发明显,这直接导致了袁氏集团的分崩离析。相比于曹操,袁绍的军事才能和决断能力根本不值一提。

    当然,导致袁绍失败的,还有着许多其它因素。不过光是这几点差异,便已经可以得出袁绍相比于曹操的确有太多的不足。想要成功,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更何况袁绍自身就有着不小的缺陷。袁绍本身才干其实已经算是优秀了,但是在与曹操的斗争中,袁绍没有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

    《世说新语●假谲》说到这样一个故事:曹操年少时,曾经和袁绍一起喜欢游侠。一次,他们去看人家的婚礼,偷偷来到主人的庭院里,大叫有盗贼。屋里的人都被骗了出来,曹操和袁绍便乘机进到房间,拿着刀把新娘子给劫走了。回来时这两人却迷了路,袁绍还不知怎的钻到荆棘丛里动弹不了。曹操不但不去拉他出来,反而大叫:“小偷在这里!”袁绍吓坏了,力气也逼出来了,他死命一挣,竟挣脱出来。两人这才一起逃走。这则故事的真伪已无法考实。不过,袁绍和曹操年少时有过交往,却是史书记载了的,后来曹操平定冀州,还感念旧情,哭过袁绍。从这则故事我们知道,袁绍、曹操少年时都是放荡公子,曹操比袁绍诡谲。袁绍不是曹操的对手,少年时就已露端倪,后来的事实更是清楚不过了。

    袁绍有过他的优势。祖上四代都有人任太尉、司徒、司空,掌握全国最高军事、政务、监察执法大权,所谓四世三公。官高势也大,因此又门生故吏遍天下。仅这家族势力,人们就畏惮三分。凭着这势力,他很快升至中军校尉,何进谋诛宦官要依靠他,任他为司隶校尉。董卓废立,袁绍也敢反对,并横刀长揖而去,杀人不眨眼的董卓竟也拿他没办法,不但不敢杀他,还任他为渤海太守,封邡乡侯。关东诸军讨董卓,他也因此被推为“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三国之纵马十三州最新章节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