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99章(第1/2页)  三国之纵马十三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袁绍以“短“驭人,而使人不安;曹操以“长“驭人,而使人安心;

    其实,按照曹操的用人逻辑,袁绍的谋士个个都是好样的:犯上却敢直言,贪婪却有奇计,专横却有忠心,无用却有公心,这样,袁绍是以“短“驭人,而否定其“长“;曹操是以“长“驭人,而包容起“短“。两人的用人思路大相径庭,直接影响了团队的战斗力:袁绍团队相互倾轧,四分五裂,曹操团队彼此合作,越战越勇。

    八、严明法度,袁绍不及曹操。

    “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致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造成“百姓不能真心亲附,甲兵难以持久强盛“,所以袁绍终为操所败。

    曹操重法治,“以猛纠宽“,以法治国,以法治军,化乱为治。

    颁布《修学令》,以教化民众;颁布《败军令》、《存恤从军吏士家室令》,治军体现既严且仁,彰显“德刑并重“;颁布《置屯田令》,以达到“强兵足食“;颁布《抑兼并令》,以抑制豪强兼并土地;制定了三国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法典《新律》,为两晋及隋唐以后完备的封建法律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九、政权交接过渡,袁绍不及曹操。

    袁绍废长立幼,使得在自己死后,袁谭与袁尚因争夺继承人之位内斗不止,纷争不断,才导致了后来袁绍势力的迅速破灭。

    曹操在曹丕和曹植之间,难以抉择,但最终还是听从了贾诩的建议,忍痛割爱,坚持立长不立幼,最终选择了曹丕,使得政权稳定过渡,并最终建立了魏国。

    十、才华与学识,袁绍远不及曹操。

    曹操能文能武,有注释《孙子兵法》的《魏武注孙子》着作传世。

    文学方面,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七子“,而以“三曹“为核心,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今存其乐府诗20余首,朴实无华,但慷慨大气;悲凉古直,而气韵沉雄。

    而袁绍,未见其有什么着作或诗歌传世也。

    后记:综上所述,袁绍也堪称一代英豪,但曹操在多个层面,都处于“碾压“袁绍的地位,真有“既生袁、何生曹“的历史喟叹了!

    不仅如此,在屯田政策、后宫治理等方面,曹操也比袁绍高明许多,如果读者有兴趣,可以自己比较一下,以对曹操有一个更加立体、准确的认识和把握。

    曹操可以入主兖州,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曹操背后有袁绍支持。

    袁绍支持曹操入主兖州,就是为了让自己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南线,这样才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对付幽州的公孙瓒。

    曹操前期的发展,一直也离不开袁绍的支持。甚至曹操在入主兖州后,与袁绍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

    初,清河朱灵为袁绍将。太祖之征陶谦,绍使灵督三营助太祖,战有功。绍所遣诸将各罢归,灵曰:“灵观人多矣,无若曹公者,此乃真明主也。今已遇,复何之?”遂留不去。所将士卒慕之,皆随灵留。《三国志·朱灵传》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曹操成为兖州刺史后,也与袁绍好像一家人。否则,曹操讨伐陶谦,袁绍怎么可能让朱灵统率三个营帮他打仗呢?

    袁绍给曹操派的援兵,并不是只有朱灵所率的三个营。因为当时与朱灵一起去援助曹操的将领还有好几个,只是朱灵和他所率的三个营将士在事后留在了曹操那里。

    曹操在征讨陶谦时,面对陈宫、张邈和吕布的联合打击,整个兖州境内只剩下三座城池,最后依然能翻盘成功。主要原因就是,袁绍一直给他提供大量的支持。

    如果袁绍不愿意支持曹操,在当时的处境下,曹操肯定就万劫不复了。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三国之纵马十三州最新章节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