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内已经点起了烛火。
殿门两侧,殿中各处,支撑殿宇的二十多根红色圆柱上,以及东西的殿墙上,或者摆放於地的青铜灯台中,或者镶嵌於柱、壁上的包金灯座中,都燃烧着小儿胳臂粗长的蜜烛。
从外头的黄昏中进来,恍惚间,就像是走入了白昼,而且是一个瑰奇奢丽的白昼。
只见那造型各异的青铜灯台、包金灯座,有的呈现蹲踞的虎形,有的呈现飞驰的马形,有充满西域风情的,是飞天舞女的形态,深目高鼻,衣裙裹体,踮着脚尖,双手高举,托起莹莹的光芒,有带着草原胡牧色彩的,是攫扑小兔的雄鹰模样,最吸引人眼球的,莫过於殿门侧边的那两座一人多高的灯台,也是以青铜制成,其形乃是大树,主干之上,分出了许多的枝杈,每个枝杈上,都放着一个烛盏,枝杈下边,则挂着玉石,烛光、玉光交映,当真是炫夺人目,——这两座树形的青铜灯台,是莘迩特地从蜀地带回来的特色,献给左氏和令狐乐的。
带路的宦者,留在了殿门外。
莘迩没有朝前多走,伏身行礼,说道:“臣莘迩拜见太后。”
“将军快快请起!”
莘迩起身,恪守臣子的礼节,垂着头,不往上边看,等着左氏叫他近前。
却先听到了从殿上下来的脚步声。
对左氏的脚步声,莘迩是很熟悉的,这阵脚步声,不是左氏的,听来比较沉重,像是个男子。
莘迩略微举目,往步声来处看去,看着了个光头的和尚。
那和尚形貌俊美,只美中不足,脑袋有点扁,像是被夹过,非是别人了,可不就是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聪颖绝伦,佛法高深,自到谷阴以后,深得崇信佛法的左氏敬重,日常除了在四时宫中的译经室,领着一群西域、本地的和尚、文人们翻译佛经之外,便是常被左氏召见,讲经说法。莘迩对此早知,因见是他在殿中,并不觉得奇怪。
鸠摩罗什恭敬地合什,向莘迩行礼,说道:“多日未见了,君侯风采日日新也。”
莘迩不以鸠摩罗什曾是自己的俘虏而傲慢待他,还了一礼,说道:“大和尚你的风采也是日日有增。说来是有小半月没与足下相见了,三日不闻和尚讲经,我便觉鄙俗之心生矣!”
鸠摩罗什容色端洁,说道:“君侯忙於国政,治国理政,方是大道,吾教法门,小术是也。”
莘迩说道:“话不能这么说。治国固是大道,至若佛言,如能用之有方,也不能说是小术。前读足下译的,我反复读之,小有所获,时值宵半,我推窗览月,月色明净,万籁俱寂,澄澈无埃,而我心神空朗,仿佛沧海一粟,泛於苍茫汪洋之中。此经於修身养性,破妄除虚,实大有作用。”
,是鸠摩罗什於日前译出的一篇经文,这篇经文,就是后世有名的,是的核心经要,字数不多,鸠摩罗什译好的成文,总共才两百九十八字,然而字数虽少,蕴意深厚,诚然言简而义丰,词寡而旨深,其中所含的佛理足可以使人一再品味,而且每次品味,都像能使心境得到一次精进,故是此篇经文一经译出,马上流传开来,如今已是传遍谷阴,不仅本地的僧侣、佛徒,就是寻常的士人多也读过。
鸠摩罗什对他的这篇译文还是很满意的,今天左氏召他,为的也正是请他再讲一遍此经。
闻得莘迩赞许他的此篇译作,鸠摩罗什微微一笑,谦虚地说道:“此篇经文,不是贫道一人译出的,贫道述说此经要义,将之大略成文后,译经馆里的诸位居士,对之润色了许多。”
居士,在家的佛教信徒。鸠摩罗什说的便是那些在译经室里,帮他翻译佛经的定西文士们。
可谓是佛教最经典、流传最广的一篇经文了,莘迩前世时也曾读过此经,不过他所读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