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三章:皇商勾结(三千字)(第2/3页)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爷。”

    见王体乾捂着嘴离开,朱由校冷笑几声,这阁老、帝师的名头,岂是那么好担着的?

    ......

    天启元年春。

    劲风阵阵,凛凛似刀,向来柔似春水的江南也好像被风割伤,空气里弥漫着血腥。

    苏州城内,大批的商人正聚齐在码头,义愤填膺。

    这帮商人气愤的原因,自然是源于朝廷新设立的督办司,该处督办司的提督管事,正是魏忠贤之前与朱由校提过的侄子魏良卿。

    接旨得到荫封时,魏良卿还在老家务农。

    魏忠贤飞黄腾达不及一年,魏良卿虽然已经去信,但京师一直没有回信,也便心灰意冷。

    突然接到圣旨,荫封他及五名魏氏祖孙皆为锦衣卫千户,不必前往京师,直接到各地新建督办司供职。

    对督办司的效能稍一了解,魏良卿就知道,这是个肥缺。

    苏州是运河重地,嘉靖、万历以来商旅、游人络绎不绝,香火绵盛。

    魏良卿到苏州一个多月,便已是“群情激愤”。

    这个群情激愤,自然是当地东林士子们宣扬的,可实际上,加增的这六成关税,对百姓并没有什么实际影响。

    当然,除非商人恼羞成怒,联合起来哄抬当地物价。

    可如果他们这样做了,势必要传到朝廷上,这个加增关税的事儿就要闹大,最后只有一个结果。

    要么天启皇帝朱由校放宽关税,要么就是商人认栽,任由督办司对他们横征暴敛。

    朱由校设立督办司的目的,就是要恶心这帮贪财无度,目无国家的商人。

    只不过目前这个恶心的力度还不大,跳出来的都是些小鱼小虾,真正的财阀大佬,依然缩在后面。

    “想要过关,就得交税!”魏良卿站在码头边上,身旁跟着一批督办司的官差,向底下商人说道:

    “督饷馆的文引,现在归我们督办司核发,这个月只发一百件文引!”

    “按照皇上的旨意,加征关税,现在一件文引,白银二千两!”

    一听这话,商人们直接炸了。

    文引这东西对于想要拓展海外的商人来说,就相当于出口贸易的持有资格证。

    购买文引的商户,会由当地督饷馆派人登门核查,是不是具有海外贸易及运河漕运的能力。

    若是打肿脸充胖子,这个文引自然不能给他。

    其实很多人都以为这个核查没什么必要,如果不是在国内做到一定地步了,又有几个商人会有拿到文引去海外贸易的那个能耐?

    督饷馆向是文官做主,发放文引的事儿,自然也都是文官们负责。

    就算明知道某某豪商定然有持文引海外贸易的能量,督饷馆也还是要查,有没有能力不要紧,因为你这么一查,两个结果就必须要出一个。

    拿不拿得到文引,那就要看商人们的表现了。

    文引的发放,都是有实际数量的,比如每月万历年朝廷规定,苏州府督饷馆每月只能发放一百一十件文引。

    事情的关键就在朝廷规定的每月发放“文引”数量上。

    这只是官面上的数字,苏州府内文官早成体系,明着发一百一十件,暗地他们可以发一千一百件。

    朝廷规定文引只需几两或者几十两银子,私下里,就有可能炒到几千两一件。

    我给你文引,你给我白花花的银子,各自都缄口不言,这个事儿又有谁知道。

    至于朝廷查,那就更不怕了。

    天底下的豪商这么多,常年奔波海外的更是不计其数,他查的过来吗?

    就算查到了,他敢一棒子全打死吗?

    这还只是官商勾结的其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最新章节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