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八十七章 诱之以利(第2/3页)  乱世栋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便宜、但实际上有地方住的人,大部分会选择离开排队队伍。

    剩下的人,基本上以初来乍到者为主。

    第三步,官府会组织商家、作场,在安置坊招工,给刚在开封落脚的人们,以找工作的机会。

    应募的人,其本人,或者家属(如果有的话),可以转到“廉租坊”居住,离开“安居坊”。

    或者,外来者可以在五日时间,自己去找工作,然后搬出去。

    也可以凭借用工证明,将自己和家人在“安置坊”的住宿时间,延长至十五日。

    于是,来外人口进入开封的第一步(有地方住,有活干),顺利结束,官方的引导工作完成。

    但是,制度若仅此而已,就会有不少漏洞。

    李笠看了一上午,对码头处的“外来人口分流工作”很满意。

    这项制度的宣传做得不错,运渎沿途各码头也做足了“预热”,所以许多抵达开封码头的人们,都知道去登记处登记,有钱拿,有蒸饼领。

    小吏们并不用四处奔走,就能轻松引导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到登记处前登记。

    登记处前排起长龙,男女老少们依次领食物和钱,通关后进入安置坊,开始在开封的新生活。

    如此一来,小吏们其实就起着维持秩序的作用,不用“念经”。

    用利益来引导人们接受管理,这就是解决办法的另类思路,当然,前提是财政撑得住。

    并且要有多项措施,堵住漏洞,譬如:

    会有人反复冒充“新来的”,不停领取免费食物和安置费,并利用各种漏洞,在“安置坊”里混吃混住。

    甚至,会有人专门组织一个“团队”,通过组织大量“外来者”去码头登记处冒领食物和安置费来发财。

    一人登记后过关,可领三十文,事后,组织者和过关者对半分,再分五文给其他参与者,剩下十文,入组织者钱袋。

    若一天组织三百人过关,组织者就能净赚三贯。

    以此暴富不太可能,但轻松赚点外快,还是可以的。

    所以,如何鉴别外来者到底是第一次来开封,还是反复来?

    如何避免那些明明在城中有住处,却要冒充初来乍到者去领安置费、占便宜的行为?

    李笠收起千里镜,慢慢喝茶。

    这个时代没有互联网、电脑、摄像机、照相机以及各类识别软件,要想在码头这种客流量巨大的地方,有效、高效甄别一个人的真实身份,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不过,部分做到,还是有办法实现,而且应对措施很简单。

    譬如,登记处发的铜钱,是特制的铜钱,并非“贞元五铢”,只能在安置坊内使用,购买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品。

    对于真正的初来乍到、没有地方住以及工作的外来者而言,他们人生地不熟,有了免费吃住,很不错,这种限制并没有什么不便。

    至于骗吃骗喝的混子,去街边扮乞丐行乞骗钱,都比在安置坊内混日子骗几个特制铜钱好得多。

    人钻制度漏洞的动机,无非是以此牟利,当牟利收获高于钻漏洞成本时,亏本的生意,自然就没人做了。

    李笠一边想,一边喝茶,杯中茶喝完,下意识说了声:“倒茶。”

    说的是鄱阳话,毕竟他和正室黄姈、“首席侧室”赵孟娘都是鄱阳人,家里(宫里)常用语是鄱阳话。

    很快,有人为他斟茶,对方那一双修长、白皙的手,以及可以用“晶莹玉透”来形容的手指,让李笠看了只觉赏心悦目。

    “陛下请用茶。”

    这口音,可是地道的鄱阳话发音。

    李笠拿起茶杯,慢慢喝茶,觉得不错,赞了一声:“不错啊,这茶泡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