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章 书中自有颜如玉(第2/3页)  乱世栋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有些恍惚。

    仿佛又回到二十多年前,他站在河边,看着一个鱼梁吏认真的钓鱼。

    他还是他,而昔日的鱼梁吏,如今已是一国之君,两人的身份掉了个个,而地位上的差距更大了。

    李笠将一本书放回书架,对柳盼笑道:“朕在鄱阳时,听十一郎提起你,你在湖州,过得很不错嘛。”

    “平日里教书,闲暇时游山玩水,比他如意多了。”

    这话题有些敏感,萧勤作为前朝宗室,被软禁在鄱阳,却能和外界通书信,其中就包括柳盼。

    柳盼不知该如何回答,只能赔笑。

    昔年,李笠是被他和萧勤随意使唤的一个小吏,但现在,他俩乃至家人的性命,都在李笠的一念之间。

    “莫要拘束,都是多年的故人,朕不会心狠手辣的。”李笠笑着拍拍柳盼的肩膀:“说说,湖州这边,学子们的情况。”

    “陛下的意思?”柳盼心有些乱,一下子不知从何说起。

    李笠示意柳盼跟着自己向前走,边走边说:“蒙学,县学,州学,对了,还有私学的情况,你知道多少,都可以说。”

    这些事情,柳盼倒是知道不少,毕竟他是作为学官,到吴兴郡...现在的湖州来办学。

    州学博士只是兼职,自然要把辖区内的教育情况摸清楚。

    总体而言,湖州地区的“公办教育”尚在起步阶段。

    数百年来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导致“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士族”的现象变成常态,寒族子弟想要靠学问做官,十分艰难。

    虽然故梁时,有国子学考试入仕制度,但是想要获得国子学入学资格,难于登天,

    所以,地方上的州郡学,一直以来都是屈指可数,也无必要开办,因为寒族子弟在评“乡品”这一关,就被挡在仕途之外。

    评乡品,看的是门第,门第不高,学问好也没用。

    寒族子弟即便入仕,最多也只能当个流外官,很可能一辈子就是流外官,想要入流都很困难。

    有心向学的学子,一般只能去私学读书。

    私学,一般是族学,或经学家、大儒开办的私学。

    除此之外,寒族子弟就只能去给擅文的地方官当门生,或者出身吏家的吏家子,学的是世代相传的“家学”。

    于是,对于寒族子弟来说,想要出人头地,只能是给地方官当吏,尽可能表现自己才华,让府主赏识,然后提携自己,这样才能入仕(由吏转官)。

    这是数百年来的“现状”,加上之前(故梁时)朝廷紧张,无法在各地大办教育,所以,“公办教育”的基础十分羸弱。

    现在,朝廷行考试选官的科举制度,还分士、庶两榜,为的是让庶(寒)族有更多机会入仕。

    但因为总体来说寒族子弟的受教育程度较低,所以已经举办过的考试(州试)中,寒族考生的成绩不是很好。

    虽然不可否认寒族子弟之中也有出类拔萃者,但总体来说,寒族子弟的学问水平,是低于士族子弟的。

    也亏得科举考试分士、庶两榜,不然,除了极个别表现特别优异的寒族考生能上榜外,其他寒族考生只有落榜的份。

    “以你之见,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李笠问,柳盼现在不那么紧张了,加上皇帝问的就是自己想说的,便毫不犹豫回答:

    “蒙学、县学、州学,这三级教育缺一不可,只有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由易入难,学生才能具备参加省试的知识水准。”

    “蒙学可以是私学、族学,但县学、州学,朝廷一定要用心去办。”

    “学堂、藏书倒还好解决,关键是师资,因为一个会教学生的好先生,可不容易找到那么多。”

    “如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