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四章十 在希望的田野上(第2/3页)  小阁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觉得这些人简直在浪费自己时间。便坚持不再用‘书院’二字,改名为更直白的‘农学院’,让想进学的人都去玉峰书院,只留下真心学农的弟子。    结果,九成弟子都转了学,只有史继志和小猫三两只留下来。虽说国以农为本,谁他妈愿意整天下地插秧啊?    虽然早有准备,马一龙还是被气得险些吐血。    好在江南集团有的是急需培训的农场管理人员。那些场长和农技员大都粗通文墨,也熟悉农事,而且最关键是真心想要好好学农,能吃苦,肯动脑子。这让马一龙老怀甚慰,感觉比教那些不情不愿的酸子快乐多了。    这一年下来,他已经培养出两批两百名合格的农技员。又留下二十个毕业生任教,如今有三百多名学员同时在校。    众人进去大门,便见一块丈许高,洁白如雪的昆石上,写着‘解生民之多艰’六个遒劲的大字,正是孟河先生马一龙的手笔。    “这读书人,不管干什么都不能忘了百姓。”赵昊笑着教导两个弟子一句,问前来迎接的史继志道:“孟河先生呢?”    “在给农技员上课呢。”史继志是农学院的常务副校长,他老师年纪大了,操不了那么多心,所以学院的大事小情都得他操持。    “走,瞧瞧去。”赵昊笑道。    “公子这边请。”史继志便带着赵昊穿过工字型的教舍。教舍中有农技员在上课,教授他们是去年留校的毕业生。在赵昊创办的一系列学校中,‘以老带新’是很普遍的现象,不然上哪找那么多老师去?    只能先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了,想要从粗到精,培养出合格的教师队伍,是需要时间积累的。    穿过教舍后,眼前便是一片片绿油油的农田,地头插着一块块小牌牌,上头写着不同的班级学号和人名。    史继志告诉赵昊,这是学员们的学田。秉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精神,马一龙给每个学员分半亩田,从整地育苗开始,手把手教他们如何科学种田。等到学员们亲手完成收获,颗粒归仓后,毕业的时候也就到了。    整个耕种过程中,马一龙会不厌其烦的教导他们,如何插秧、如何除草除虫,施肥灌排水,倾注了极大的心血。    “教学之余,老师还在自己的试验田里,吸取各家之长,不断改进农艺。”史继志笑着对赵昊道:“不过所有人加起来,也比不上公子一人对老师的启发大。”    “哎,别这么说,我都是姑妄言之的。”赵昊谦虚的摆摆手。    “可没瞎说。”史继志指着地里的稻秧道:“今年倒春寒,气温迟迟不达标,要不是用了公子的烟黑育苗法,早稻肯定就耽误了。”    “管用就好,管用就好。”赵公子笑着点点头,所谓烟黑育苗法,其实就是在马一龙育苗的地窖里,铺上厚厚的一层烟囱灰。    白天黑色吸热,晚上灰层保温,能让土壤的温度提高好几度,还能给秧苗提供养分,自然不耽误农时。在后世,地膜普及以前,农村都是用这法子育苗的。    两人说着话,来到了马一龙授课的地方——农田中的一串池塘旁边。    学员们手里拿着笔记本,围在马一龙身边,听老先生声音洪亮道:    “桑基鱼塘不是什么新鲜法子,湖州那边用了不知多少年,已经非常成熟了,尤其适合你们农场集体生产。回去把洼地挖深成为池塘,挖出的泥在水塘的四周堆成高基,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桑叶养蚕,蚕粪喂鱼。鱼塘中的淤泥又可用来肥桑,如此循环往复,两利俱全,可十倍禾稼。”    学员们一听眼就亮了,他们的收入是跟农场的收入挂钩的,如此神奇的技术岂能不学?    “要想实现良性的循环,获得最高的效益,也没那么容易。一般,塘和基的比例在六比四到七比三之间,但经过老夫的摸索,其实最好得比例是五比五,塘要挖成这样的长方形,六到十口蜈蚣状相连……”    仲春时节的风暖洋洋。赵昊便带着俩弟子,和史继志静静的旁听,马一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小阁老最新章节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