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25章 一个借人 一个借钱(第1/2页)  大明之风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朱翊镠,能手。

    他现在像着了魔一般,每天天色一亮,就去了肖家村,几乎到天黑尽的时候才回来。

    想必,一来是因为早些年在宫里头的日子太闷,一直憧憬着无拘无束的生活,所以他一旦出宫得自由,总是激情四射;

    二来也是因为太想挣钱,加上张静修不断对他洗脑,灌输“自己动手c丰衣足食”的理念,他对大棚果蔬种植是越来越上心了。

    人呢,本就如此,一旦投入到某项事业当中去,而且能够看到无限的希望,专注度自然而然就会提升。

    朱翊镠现在正处于这种状态。

    在张静修的指导下,他种植了好多果蔬,像他说的那样,什么香瓜c西瓜c南瓜c黄瓜全都种。

    反正他觉得有地,有大棚,又不缺劳动力,不种白不种,种了将来卖钱就是自己的了。

    而且,和张静修已经达成协议,大棚果蔬的利润所得五五分成。

    这个,张静修没意见。

    毕竟,朱翊镠全程参与c监督,而张静修只提供指导,也不经常去肖家村。

    脑子里的想法多,人太聪明,尤其知道大明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时候也很讨厌。

    不像朱翊镠,只专心致志投入一件事。

    张静修除了琢磨大棚培育果蔬,还想着老张煤业的经营情况,想着番薯什么时候能运到北京,能运来多少?随着年关的逐渐逼近,他还想着准备去蕲州接李时珍进京的事

    从北京赶到蕲州,快的话,也得耗时半个月,若路途一耽搁,就得需要一个月时间了,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与李时珍约定半年,这都已经过去了几个月,剩下两个月肯定也是一晃而过。

    这期间,张乔松只写过一封信,算是报了个平安。

    看来,蕲州城那边没什么特殊情况。

    为了尽早让李时珍进京,张静修想年前就得派人过去,待新年一过,立马儿将李时珍接过来。

    时间不等人啊!

    关键是,留给张静修的时间本就不多,因为救父救张家,满打满算只有四年时间。

    准确地说,只有三年。

    因为如果按照原本的历史剧本发展的话,在万历九年父亲就已经病倒了。最后一年父亲几乎是与病魔抗争中度过的,许多时候父亲都是在家里一边调养一边处理公务。

    要救父亲救张家,首先不能让父亲身子垮掉了。

    只要父亲还健在,万历皇帝就不敢胡作非为。他心里有气,很想亲政,也得忍着。

    而且,在这短短的三年时间里,自己还得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为父亲加重与万历皇帝对话的筹码。人只有足够强大,才能更好地掌握话语权。

    可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偷偷溜走了。

    一步一步展开大计划的同时,不是还得享受美好的生活吗?所以想好的计划就得赶紧实施。

    “想做”与“在做”是两码事,中间隔着一个行动。

    时间是金钱,干是第一原则。

    那么,到时候派谁去蕲州接李时珍呢?

    李时珍进京,肯定不会是孤身一人,最起码得带上他的一些医药典籍。哦,最重要的当然是《本草纲目》的初稿。

    途中绝不能有任何闪失。

    毕竟,已经有人盯上《本草纲目》了。

    这种人属于凤毛麟角,也算得是唐亿四手下的奇才。

    尽管非常自信自己盯上的东西,没有人敢随便打主意,可也不能太高估了人类的品性啊!

    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品德这个玩意儿,在金钱与利益面前总是显得那么不堪一击。

    那派谁去接呢?

    张静修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大明之风骨最新章节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