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一章 众议院的诞生(第2/3页)  逆变1589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与科举关系紧密。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到了明朝,科举中的佼佼者则大多进了翰林院。当时有明文规定:一甲进士前三名直接进入翰林院的编制当中,状元授予修撰(从六品)之职,榜眼、探花授予编修(正七品)之职。此外,还创立了庶吉士制度。

    庶吉士,名字取自于《尚书·立政》篇中“庶常吉士”。所为庶吉士制度,就是在除了头甲前三名以外的三甲进士当中,再度选拔其中的优秀者,授予庶吉士的官职。

    庶吉士需要在翰林院经过三年的“以朝臣为师、以经史诗赋为课”学习,之后再行考试,合格者留院,称为留馆,没通过考试的其他庶吉士也会安排其他的职务。但因为曾经就学于翰林院,世人对不能留馆的庶吉士也以翰林视之。自此,“非进士不入翰林”。

    在明朝,翰林院的编制分为四部分:正官,包括学士一人,正五品;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各二人,从五品。属官,包括侍读、侍讲各二人,正六品;五经博士,九人 ,正八品;典籍二人,从八品;侍书二人,正九品;待诏 六人,从九品;孔目一人,没有品级。史官,包括修撰,从六品,没有定员;编修,正七品,没有定员;检讨,从七品,没有定员。庶吉士,没有品级,也没有定员。

    由此可见,明朝的翰林院品级不高,低于前代翰林院,也低于同时代的其他衙门。但是它却更靠近权力中央,是专属于皇帝的中央秘书机构,直接为皇帝提供服务,因而备受皇帝重视,其地位也十分重要。

    自太祖皇帝废除丞相制度之后,成祖皇帝设立内阁和大学士,内阁便逐渐凌驾于翰林院之上,相反,翰林院便演变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但是内阁大学士均出自翰林院,也就有了“非翰林不入内阁”的非明文规定。

    既然全国上下的知识分子精英,大都聚集在翰林院,钟南便不再舍近求远。

    第一个要挖的人就是叶向高,他虽然只是个小小的翰林院侍读,可是在翰林院里颇有人脉。

    钟南委托叶向高,整理了一份待选人员目录,包括目前的职务、年龄,是那一年的进士,大致的品性如何等等。叶向高知道钟南是为了吸纳潜力人才,所以关于评价的部分也尽量客观,以免在上司心里落下不好印象。

    两日后,名单新鲜出炉,共计二十余人。钟南一一亲自面谈过后,最终筛选出五人编入众议院,另有五人暂作备选。

    翰林院选出的五人,包括方从哲和熊廷弼这种钟南听过大名的人物,也包括今年的新科状元郎朱之蕃,还有两人是汪利军和苏大强。

    五人中,方从哲是正六品的侍讲,朱之蕃是从六品的修撰,汪利军和苏大强是正七品的编修,熊廷弼则是不入流的庶吉士。至于年龄方面,方从哲最为年长,有三十四岁,熊廷廷则最年轻,只有二十七岁;其余三人都是三十上下。

    方从哲,字中涵,浙江湖州人士,万历十七年进士,被选为庶吉士,于二十年授予翰林院编修,后升任侍讲至今。

    熊廷弼,字飞白,号芝冈,湖广江夏人士,今年的新科进士,被选为庶吉士。

    朱之蕃,字元升,号兰隅,祖籍浙江金陵,今年的新科状元,授予翰林院修撰一职。

    汪利军,字长临,江西宜春人士,万历二十年进士,今年刚授予翰林院编修。

    苏大强,字有明,祖籍河南,万历十七年进士,二十年授予翰林院编修至今。

    这五人加上之前申时行留下来的四人,共计九人,连着钟南一起总共十人,便是目前众议院的班底。其中只有钟南算得上是朝廷高官大员,其他的都是些偏低的小官儿。

    按照朱翊钧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逆变1589最新章节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