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八章 国子监(第1/3页)  逆变1589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最快更新逆变1589最新章节!

    “那敢情好!”荆天楚推荐的人,想来当有几分本事,钟南此刻急需人才,大有来者不拒的态势。

    荆天楚随即介绍了自己推荐的人选:这人叫石迁,读音和大名鼎鼎的“鼓上蚤”一样,但是同音不同字。石迁和荆天楚是同乡,两人一同参加了举人的考试,不过石迁名落孙山,之后便对参加科考失去了信心和兴趣,转而埋头钻研学问。

    据荆天楚所言,石迁的学问和能力选在他之上,只是为人恃才傲物,所以一直明珠蒙尘。对此,钟南并不介意,大多数有才华的人,都有些个性,只要品行上没有大的问题,在他看来都在可用之列。

    钟南让荆天楚马上联络他的这位同乡,并让其尽快入京。之后,钟南又一直思索着能去哪里挖些人才过来,兵部虽然目前是自己的工作点,可是想挖墙脚也不容易,先不说有没有合适的人选,即使有他也暂时找不到交换的筹码。

    对了,可以去大学挖掘潜力之星啊!对于自己的灵光一现,钟南颇为满意,因为无论何时,大学都是一个国家后备人才最为集中的地方。

    明朝的学校分官办和民办两种。民办的就是各地的私塾和书院之类的;官办的则有国子监(大学)、府州县学(中学)和社学(小学)。

    社学要求学生的入学年龄最好在十五岁以下,入学时无需经过考试,招生数额也无限制,凡愿读书者均可入学。由于社学并不是义务教育,学生入学后,一切费用需要自理。社学的师资力量也很普通,老师大都由官方出面从民间聘请而来,且大多是些不如意的秀才。

    府州县学每年要举行一次招生考试,其生源主要有两类:一是“民间俊秀”,包括社学中的佼佼者;二是“官员子弟”,比如功勋贵胄的子女等。

    对于府州县学的招生名额,太祖皇帝还曾做过规定:府学生员四十名,州学生员三十名,县学生员二十名。这些学生加起来,全国每年大概有三四万人,政府除了按月供给他们每人六斗米的粮食补贴外,还免收伙食费。另外这些学生还享有免役特权,能免除其家庭的差徭“二丁”。

    国子监就比较牛了,是当时国家最高级的国立大学,它的生源有民生和官生的区分。民生的主要来源是由府、州、县学保送上来的优等生,官生的主要来源则是勋臣子弟、武臣子弟、士官生和外国留学生。

    国子监的招生名额虽然没有限制,但是对考生却是有要求的:一,品行端庄;二,学问有成;三,年龄必须在二十岁以上。而且国子监不光对学生有要求,老师也不是谁都可以当的,他们大多都是从吏部抽调来的,也会请些当世大儒名士之类的,或全职或客座教授。

    国子监要求那么高,监生的福利自然也不差。除了提供免费提供伙食外,还按季节发放衣服、被褥、冠履;每逢节假日,监生还有赏赐;监生省亲回籍时,还赐衣、赐金……。和如今的大学比起来,简直不要太好。

    如果能从国子监顺利毕业,那么恭喜你,起码不用太过于担心没工作了,从最低的从九品到正二品大员,理论上都可以做。但是实际上,除了个别毕业生能当上五品以上的较高官职,大多数都只能去偏远的州县做个八九品的芝麻官儿。还有一些做不了官儿,只能去政府的各个部门做没有编制的“临时工”,但是好歹有人给你发工资,不用担心失业。

    到了明朝后期,国子监也越发没落,原本从四品的国子监祭酒,好歹还能在朝堂上发发话,到如今也只能影响学校那一亩三分地了。而且由于政府的拨款逐渐减少,甚至有时还会不发,里面的部分老师们也没了心思,大大影响了国子监正常的教学工作。

    说干就干,第二天,钟南以公干的名义到了国子监,时任国子监祭酒周如砥接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逆变1589最新章节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