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五章 朱熹其实挺可怜(第1/2页)  陶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老哥,你这本宋版的《四书章句集注》是哪里得来的?”沈宸对此有些好奇。

    “哈哈哈,不足为道。这本书是我去乡下掏宅子的时候偶然碰见的。那户人家祖上也算是个大户,这本书一直放在地窖里没动过。”严启生说到。

    “本来是听说那里有一个老檀木的佛像,想请回来的,没想到有人捷足先登了。”

    “我就和那家主人说,你看我大老远来一趟也不容易,要不再看看你们家还有什么东西?”

    “那人说有,还说他前两天清理地窖的时候发现了一堆书,问我要不要看看。”

    “其实我当时听了也没怎么相信。你知道的,现在古玩这一行故事太多,很多时候相信故事就被套住了。想买怕被骗,想想不买又觉得万一那故事是真的呢?不就错失良机了。”严启生摇摇头说道。

    “老哥总结的精辟。”沈宸点点头表示赞同。“所以不管他们故事讲得怎么样,看东西的眼力准才是最重要的。对自己的眼力有足够的信心,也就不用瞻前顾后了。”言语之中竟还有一些别样的意思。

    “正是如此。”严启生似乎没有感觉出什么,继续说道:“不过说来惭愧,当时我其实也不能确定这是不是宋版的。只不过那家人家开的价格实在是低,当时就想哪怕是假的也亏不了多少,就买下来了。”

    “后来我请了几位老先生帮我鉴定一下,居然还让我赌对了,这真是一本宋版书。说起来有时候还真要这种年少时候的冲劲。要是放在现在,我是绝对不会买的,就像之前的那个紫砂壶一样。一代新人胜旧人,老弟眼力好,胆子又大,将来的成就是要让我望尘莫及啊。”

    “老哥说的哪里话,我还要多向您学习经验。”沈宸说道。不过这严启生也是,刚刚才说自己就捡过一次漏,这《四书章句集注》又是什么鬼?

    要知道《四书章句集注》对于明清的科举考生来说,那简直就是圣经一般的存在!

    这本书的影响大到什么程度呢,可以说这本书改变了儒家经典的影响力和格局。

    沈宸在大学时候听过一节课,专门讲的就是儒家经典的演变。

    当时老师说到,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其所用的经典其实是六经,也就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本书。只不过后来乐经失传,就只剩下了五经。这六本书在当时的影响力是大于论语的。至于《孟子》,当时就是个弟弟。《大学》和《中庸》,当时还在《礼记》里面和其他的篇章一起躺着。

    直到朱熹的出现,才改变了这种格局。他从《礼记》中抽出《大学》和中庸两篇文章,再和《论语》以及《孟子》两书合并成四书。四书出现以后,五经就要靠边站了。到清代的时候诗经之类的反而便成了杂学,贾宝玉学了要被他老子骂的。

    再来说说朱熹。

    朱熹这人,自从五四运动以后便毁誉参半,对于其功过的评论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宽以律己,严以待人的代表,整天做着卫道子的样子,却暗地里和自己的学生为爱鼓掌。

    也有人肯定他在哲学,美学方面的思想贡献,觉得他确实是一个不世出的人才。甚至说朱熹是中国古代教育学上孔子之后第一人。

    但是不管怎么说,其实他自己的仕途不算特别如意。

    朱熹年少有才,十八岁会试贡生,十九岁殿试同进士出身,可以说是前途无限。不过他在做了几年官以后,感觉这世道不太对。怎么人人都在拜佛求仙,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简直就是白白浪费资源。然后他就开始重新拜师,学习他认为正统的学问。

    什么是正统的学问呢?就是程颢程颐提出来的“洛学”。其中就包括了“理”这个概念。然后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朱熹将理学发扬光大,然后成为一代大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陶宝最新章节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