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27、清末纪实:最早的经济特区——上海(第1/2页)  蒋介石的一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蔡乃煌得罪人时他自己,甚至没有察觉

    人们在蔡乃煌面前,一直表现得很恭顺c很谦让这让蔡乃煌认为他说的话和做的事都是“合适”的

    蔡乃煌做的事,越来越离谱:蔡乃煌任职上海后,“经济c政治两手抓,两手都很硬”;蔡乃煌在任内整理上海市政,改造旧城;蔡乃煌拨借官款支持地方绅士李平书创办闸北水电厂;蔡乃煌认为自己有必要引导舆论,“使上海百姓从良从善”;蔡乃煌上任前已投资上海《舆论日报》,上任后又收购日资《沪报》及商办《时事报》;蔡乃煌将《舆论日报》《沪报》合并更名为《舆论时事报》;蔡乃煌还利用权势攫取了《中外日报》;蔡乃煌向《申报》及英文《上海泰晤西报》《中国公论西报》补贴经费,试图把他们变成“官方报纸”;蔡乃煌大力打压革命派于右任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先后共有6家中外文报纸被蔡乃煌收购控制

    蔡乃煌做这些事时,他的属下,报社工作人员他们表现的很恭顺他们一致称颂蔡乃煌“做的好”

    蔡乃煌做这些事后,上海滩变得井然有序:城市变得更整齐有序了(或者说,变得更萧条了);闸北有了水电厂;舆论趋于统一报纸上大体上只发蔡乃煌满意的报道蔡乃煌不满意的报道,报纸不会发即便发了,也会被蔡乃煌压下来

    蔡乃煌认为上海“团结统一”“走向繁荣”

    蔡乃煌看到了一个“团结统一”“走向繁荣”的上海

    事实并不是蔡乃煌看到的那个样子或者说蔡乃煌并没有看到全部事实

    蔡乃煌改造旧城的时候,很多人的家被拆了他们虽然得到了赔款,但他们不得不离开他们生活多年的街道

    “我们在这里是‘不太雅观’的,我们在这里会‘影响市容’在这里生活有诸多不便”一位商贩推着他的卖梨车说,“所以我想,到闸北地区住”

    蔡乃煌改造旧城前,旧城很繁荣,蔡乃煌改造旧城后,旧城变得冷清了:旧城变得人烟稀少在旧城住的只有达官贵人后来,贵人们也不在旧城住了

    “生活太不方便了,买个梨都要跑闸北”一位贵人说。

    昔日“市中心”最终沦为“市郊”

    由于工作在旧城的缘故,官员们他们不得不居住在日益萧条的旧城

    报纸曾对这些事实展开报道这些报道被压了下来由于报道真实状况的报道被压了下来蔡乃煌,他最终没有看到世间的真实状况

    蔡乃煌投资闸北水电厂李平书是不乐意的

    闸北水电厂指的是:位于闸北的水电厂;主要向闸北地区供水供电的水厂c电厂

    闸北地区位于上海市北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为抵御租界扩张,粤商陈绍昌c浙商祝承桂等联合地方绅商,呈准两江总督自辟商埠,创办上海第一个民办市政机构——闸北工程总局。

    “粤商”指的是“广东商人”,“浙商”指的是“浙江商人”“粤”是广东的简称

    工程总局创立后,人们建桥铺路修建码头闸北地区成为闸北商埠后,由于地价低廉,水陆交通便捷,一些清朝官员和大清百姓纷纷到闸北投资他们购买地皮,建厂开店商务印书馆c闸北水电公司c福新机制面粉厂等先后落成

    闸北从原来“鸟不拉屎的渔村”变成了“比市中心还繁荣的市区”

    为什么开辟商埠能让闸北从渔村变成“繁荣市区”呢?

    这是因为,开辟商埠后,闸北人“想干嘛干嘛”:想修路就修路,想买地就买地,想开水电厂就开水电厂,想和外国人做生意就和外国人做生意

    商埠是“通商口岸”的意思。

    修路,买地,开水电厂,和外国人做生意闸北人原来做这些事时,得“向清朝申请”“得到清朝允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蒋介石的一生最新章节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