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359章 一张永恒经典的照片(第2/5页)  我成了一条锦鲤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眼神,你一打眼,就知道这眼神的主人年龄不大,倔强,迷茫……连浓浓的戾气都还活泛着。

    “那我额娘呢?”

    季铭转头过来,面向观众,这是整台戏他的第一个亮相,平平淡淡的,但一亮相,好些观众,应该说大部分普通观众,都忘记了这个人是季铭,是明星,是流量,是实力派,是什么什么——他是溥仪。

    他是溥仪。

    年轻的,16岁的,还在紫禁城里的,那个溥仪。

    说服力一旦建立,角色一旦成立,整个戏在观众那里就容易很多了,因为人都先入为主的。所以为什么说季铭不愿意有太多的曝光,以防止人家在看他电影的时候,会先入为主觉得这是季铭啊,天天看见,太出戏了。

    此时,溥仪的印象就已经落在了观众心里。

    接下来大家自然而然地会从溥仪的角度里去理解剧情,去理解台词——这就是舞台上面和舞台下面的一种最好的状态和沟通。我演了,你信了,我走了,你跟着,我回头,哎,差点儿就撞上,双眼一对,我在哭在笑,在喜在悲,是得意,还是委屈,是个善人,还是恶霸,这一眼你就直接看进了心里,这角色,也就进了你的脑子。

    剧情缓缓地进展,大婚,两位女主出现,冯军头攻进来了,慌乱……第一幕皇朝挽歌落下。

    这戏已经入心,徐徐地流淌着进来的。

    看过戏的,比如那个不愿意让孙女追星的,此时品一品,觉得好,味道对,觉得这一开场就不俗,没有说得沉着心等着它进剧情的,反而是各个角色,各种背景,各种情感联系,都已经润物无声地被接受了——是个惊喜,有喝明前茶头一道的意思,香味袅袅,不冲不烈。

    而对于不太看戏的,像季铭的很多粉丝,此时心理已经有一种期待感了,慢慢从单纯的粉丝心态,进入到一个观众心态——那个被赶出来的小皇帝,后面会怎么样?

    第二幕升起,台下的观众就专注了太多。

    造型上已经年长一些的溥仪,身边伺候的,是背更佝偻的孙太监。

    “皇后呢?”

    “一早儿出门了,说是法兰西大使先生的太太有个派对。”

    溥仪的笔顿在半空,韩明求又一次感受到不同,这股怒意都快隔空盖过来了,什么时候季铭已经这么玄乎了?如果这会儿观众都能如此清晰地感受到这股怒意,那那个效果,得爆了吧?

    “她倒是比朕的交际还多。文绣在园子里?”

    “皇妃在房里呢。”

    “她现在脾气越来越古怪了……”

    场景于是转向在租界放纵的婉容,转向跟表妹商议离婚的文绣……然后就是听到文绣想要离婚的消息。

    孙太监立的远远的,婉容站在溥仪桌的一边,她离溥仪更近,离文绣要远一点,溥仪站在整个构图的中间——这段名场面,在季铭更进一步之后,演的是酣畅淋漓,纵然蓝盈盈和宋怡并没有+1这种bug存在,但是排练的过程里,她们也已经习惯把自己交给季铭了,要怎么摆弄都行。

    这么一来,反而随着季铭控场能力的提升,导致整个场面的火花狂溅,进一步退一步,简直都自带慢镜头——并不是说真的人为减慢速度,让是那种形体和情绪的交融,将他们的行动留在观众脑子里的时间和深度变化了。

    这是很正常的一种状态,比如说看小说,如果是消遣的,可能看过就没了,不走脑子。但是如果看的是一些经典之作的华彩片段,那些描述,那些画面感,那些情感,都会在脑子里“绕梁三日,余韵不绝”,是一个道理。

    此时看戏的观众,也有这种感觉。

    就是台上的人演的还是那个节奏,但他们的脑子里头,整个质感都变得深邃起来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我成了一条锦鲤最新章节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