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二五章 选才(第2/5页)  我的大明新帝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那些世子们不是照样学习八股。

    如今的八股文选士也才十几届,还没有形成后世僵硬的风格。

    朱瞻基现在加大时事策论,数学的内容,那些士子们也就只会跟着他的要求走。

    解缙最近一些日子一直非常开心,他一边密切关注贡院那边的消息,但是却不敢有任何的动作。

    这一次,他的儿子和侄子同时参加会试,身为长辈,他不敢掺和进去,生怕会影响到自己的清誉。

    但是不管是解桢亮,还是解祯期都自认这一次考的不错,金榜题名,应该是板上钉钉。

    解祯期他们的确有这样的自信,在儒家学术上,他们家传渊源。现在朱瞻基加的这些策论和数学,他们两兄弟本身就是所有事件的参与者。

    他们随着朱瞻基一起出海,见识到了世界各地的风情,本身也是朱瞻基海外策略的参与者。

    而且,朱瞻基推广数学,字母,标点符号,他们也是参与者。

    如果这个时候还没有这种自信,那就是朽木不可雕也。

    四月初九,阅卷整整二十天,一万多份试卷经过五次交叉阅卷,评比,终于决出了名次。

    一万八千多举人,差不多按照十比一的比例,选出了一千六百余份试卷,成为了会试的胜出者。

    榜单分正榜,副榜,正榜三百一十二人将会直接参加复试,殿试。副榜一千三百余人将会直接参与选官。

    拆封唱名之时,朱瞻基亲自来到贡院,监督着礼部吏员们一个个拆开了封住的名字和籍贯。

    与往届一样,选出来的士子们依旧是南人居多,北人只占据了不到两成。

    不过这些在所有人的预料之中,这还只是会试,后面还有复试和殿试。那个时候,才会稍微偏向北人,选才之时,将北人的比例提高到三四成左右。

    北方清贫,连年战难,在读书方面,跟南人无法相比。所以在选士的时候,稍微偏向北人也是应该的。

    真要像洪武年间那样一次选才,选出的都是南人,那才是对北人的不公平。

    经过整整一日的复核,一千六百五十一人的名字和籍贯被抄在了二十张皇榜上,第二天辰时张贴在贡院之外。

    这一千六百五十一人,按照如今的制度,都被称为贡士,其实都有当官的资格了。

    不过他们大多数只能候选,也就是有了官员空缺的时候,才有他们的机会。

    这一次会试滞后了一个月,但是殿试朱瞻基却不愿意拖延。经过司天监的观天象,复试日期被确定在了四月十五,而殿试日期被确定在了四月二十一。

    四月初十,当皇榜被张贴在贡院之外,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解祯期虽然依旧榜上有名,但是这一次,他没能像上一次拿下头名解元,只拿了一个第二。

    第一被来自江西泰和的曾鹤鸣夺得,曾鹤鸣曾经也是大明有名的神童,永乐三年就已经中举。

    不过此后,其家兄病重,还要赡养父母,养育侄儿侄女,他就一直留在家乡。

    一直到其侄儿长大,今年的他已经快四十岁了,才来参加会试。

    他的诗歌蕴藉旷达,文章说理明畅,次序有法,虽然其才华不知几何,但是在应试考核方面,他的文章绝对属于精品,任何人都挑不出半点毛病。

    相比较而言,解祯期的文章虽然华美,却充满了浓郁的个人风格,不如他的文章能让所有人都喜欢。

    失去了会元,也就失去了连中三元的机会,但是解祯期并不觉得失望。因为殿试的主考官是朱瞻基,依朱瞻基对他的喜欢,在殿试上,显然具有比别人更大的优势。

    四月十五,为了迎接复试,当日的大朝会都被取消。

    三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我的大明新帝国最新章节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