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八章 处政与安排(第2/5页)  我的大明新帝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的非常精巧,严格按照比例尺建设起来的沙盘,与后世几乎没有多大区别,只是缺少卫星遥感,缺少对完整气候特征的点缀。

    他们去对战,朱棣和朱瞻基却没有一同前往。朱棣今日肯接见黄渊,自然是相信了朱瞻基的推荐。

    他很明白朱瞻基的心意,在大军出征上,黄渊能取代杨荣的作用,但是在朝廷大事上,黄渊却缺少杨荣的经验和资历。

    所以,用黄渊取代杨荣,不会有损大明西征军的战力,而杨荣留在应天府,能帮助朱瞻基更多。

    即便是黄渊的能力略有不足,只要他能表现的不失水准,朱棣都会选择用他,把杨荣留下来帮助朱瞻基监国。

    而早朝既散,等待奏事的大臣们都在谨身殿外守候,他不可能因为去观看一场不太重要的沙盘对抗,荒废了国事。

    而朱瞻基被他留下来,自然也是随他一起处理政务,通过各种事务的处理,也能锻炼朱瞻基的能力。

    杨荣离开,内阁学士这里就以黄淮为首。

    黄淮是洪武三十年登春榜二甲第五名进士,授官中书舍人,步入官场。

    朱棣登基之后,对此前的大臣都进行了考核,在奉天门左室召见黄淮,询以政事。

    黄淮据“靖难之役”后的形势和政局,陈述了自己的意见,对答如流,很合成祖旨意。其后,黄淮与解缙、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等六人入直文渊阁预机务,黄淮专掌制敕。

    后来,黄淮自永乐五年任詹士府右春坊大学士,成为了朱高炽的次席属臣。

    当时的詹士府还有詹士金忠,金忠乃是兵部尚书,并不具体分管詹士府事宜,黄淮得以受到朱高炽的重视。

    在原本的历史中,朱高炽因为朱棣永乐十二年的北征回来迎驾迟到,所有属官除了杨士奇,全部关进大牢,一直到朱高炽登基才被放出来。

    但是这一世,因为朱瞻基的作用,这件事并没有发生。

    后来杨士奇因为学问高,但是处理政事的能力不足,不为朱棣所喜。

    不过杨士奇颇受朱高炽的喜欢,经常找他释经讲义,朱棣干脆将能力稍强的黄淮重新召回内阁,把杨士奇打发给了朱高炽。

    如今解缙追随朱瞻基,胡广已经去世,内阁以杨荣为首,黄淮任次辅。

    朱棣第一个接见的大臣是刑部侍郎姚宽,此人以四川巡抚之名,前往四川督抚地方行政。

    如今即将离京,特此来向朱棣辞行。

    巡抚和总督,包括总兵官,都是大明的特遣官职。这些职位一般不会常设,但是级别很高,能督抚一省,甚至跨省的民政大权。

    四川去冬遭遇地震,但是由于蜀道难行,朝廷救济很难进川,所以基本只是靠本地救助。

    但是粮草送不进去,金银和特遣官员还是要派出去,安抚民众。

    这样的接见只是常例,朱瞻基在旁边观看了一番君臣奏对,姚宽就领命出京。

    姚宽去后,朱棣问道:“瞻基对如今朝廷巡抚之制,可有见解?”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民政巡抚,监察巡按,军政按察,此乃督政之制,甚妥。不过入川艰难,皇爷爷也没有想过打通蜀道?”

    朱棣摇了摇头笑道:“历朝历代无不想,却艰难无比。”

    朱瞻基笑道:“孙儿查阅过长江水文,得知湖北入川之段,礁石众多,阻碍船行。如今朝廷火药众多,孙儿在想,是不是能以火药炸开礁石,开拓航道。”

    朱棣眼睛一亮,大喜道:“此乃好主意,待我离京,你可安排工部查探水情,若能打通入川航道,利国利民。”

    朱瞻基应了下来,第二个被接见的是宁羌卫指挥使杜遂。

    自从在江油发现了大量的硝石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我的大明新帝国最新章节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