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七章 拨动历史(第2/3页)  我的大明新帝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人嫌弃。他们看着那升起的浓烟,漫天的灰尘,却有一种陶醉之极的享受感。包括朱棣在内。那纯度极高的铜矿石被发现的越来越多,所有人的情绪也都越来越亢奋。当在一处矿脉处发现了一处伴生黄金脉的时候,连朱棣这个皇帝都亲自跑过去看了半天,兴奋的浑身发抖。根本不用朱瞻基费尽口舌来阐述草原对中原的重要性了,也没有人把留守在草原当做苦差事了。经过了足足一个月的争吵和斗争,宣府,大同这些临近草原的卫所,胜出了竞争。草原上将会留下一支十万人的骑兵,还将迁移过来十万卫所兵,并且将从山东等地迁移过来最低十万户农户,把这里当做大明对草原的最重要据点。当然,这十万户农户主要不是为了开矿,而是为了运输。因为铜的提炼不会在矿山这里进行,而是将放在开平前屯卫。那里也是后世的锡林郭勒,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也距离大明更近一些。这个时代,根本没有化学提炼方法,只能依靠木炭或者是煤来烧融铜矿石,然后提纯。为此,朱棣也决定先不修整长城了,将修长城的工匠调过来,从北平修一条直达铜山的道路。这条路从北平到开平前屯卫,再到铜山,差不多一千一百公里,虽然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这里直接挖出来的就是硬通货啊!而在道路沿途还将设立驿站和护军营,保护道路畅通,在开平前屯卫,还将驻扎一支人数不少于十万人的大军留守。这里也将会成为以后大明与漠北草原最重要的经济中继点和军事中继点。这就足够了,甚至是超出朱瞻基期望的好,一切都只是因为一座矿山。如今大明势力蒸蒸日上,北元却日暮西山,只要不给他们太大的恢复空间,他们将会一直被削弱。最起码,绝对不会像原来的历史中那样,原本一盘具有优势的好棋被走成死棋。大军从六月十一就开始回撤,抵达矿山这里的时候是六月十六。但是一直拖到了七月二十,才算是安排好了这边的事务,继续赶路。但是,朱棣只带了六十万人回来,在当地留下了近三十万人,保护这座铜山。临走之前,朱棣大笔一挥,留下了北明山三个大字。这个名字也成为了铜山的正式名称。朱棣也在旅途中跟各将领包括朱瞻基商议,回到北平后,会召开朝会,准备在这里建设一座都司府和承宣布政使司。都司府负责军事,而布政使司则是负责民政。以前是管理这里入不敷出,不划算。但是现在这座铜山能带来无数的利益,除了够给大军的军费,还能给国内带来急需的铜,银,金。看到所有人都为这件事感到激动和兴奋,朱瞻基的心里才是真正得意。有时候,根本不需要费心费力跟所有人对着干,也不需要苦心经营非要压住对方。只需要轻轻拨动一下天平上砝码,天平就自然会歪向自己这一边。这种操控历史,将历史人物都放进自己棋盘的感觉,真的很爽!七月三十日,大军抵达了开平前屯卫,修整三天。朱瞻基特意到这里的露天煤矿去查看了一番,计划着以后在这里建几座炭窑。唐宋时期古人就已经学会了烧炭,除了木炭,竹炭,还有将煤烘干成炭,上佳好炭专供达官贵人,石炭则供给普通人。但是这不是绝对。像淮北,扬州一带,成片的山林很少。所以这里的人们很早就学会了将有烟煤经过高温烘烤,变成无烟焦炭,大部分人家都是用这种炭取暖。应天府皇宫的御膳房里,用的就是溧阳出产的焦炭,并且用量不小。兀良哈部却不会炼焦炭,实际上他们对煤炭的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那些穷人们冬天天冷的时候,才会拉上一两车露在外面的煤炭,回去烧了取暖。朱棣一帮战争狂是不愿意让兀良哈部跟着占便宜的,要不是顾忌面子,他们恨不得将兀良哈人直接也驱赶走。不过朱瞻基劝住了朱棣,利用现成的利益,笼络住兀良哈人,这可是一个好机会。与其给自己增加一个敌人,不如增加一个朋友。南门立木,千金市骨的道理朱棣可要比朱瞻基更清楚。被朱瞻基点醒了一下,大军还没有抵达开平前屯卫的时候,朱棣就已经给兀良哈各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我的大明新帝国最新章节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