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八章 真相只有一个!(第2/3页)  重生之先声夺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先对林淼有了偏见。

    在何胜明想来,所谓的神童,一方面无非是依仗着家庭资源,对孩子做了提前的智力开发,如果孩子确实有某些方面的天分,自然能取得一些成绩,进而表现出一些所谓神童的特质。另一方面,站在何胜明自己的专业眼光来看,媒体本身对“神童”进行夸大包装的成分本来就很大,某些神童根本就是三人成虎c众口铄金,硬生生众人堆柴堆出来的。

    哪怕是极个别被中科院少年班录取的——何胜明昨天特意查过,那些孩子的平均年龄都在15周岁上下,最小的也已经有13岁。也就是说,他们全都已经是大孩子了。所以把这些大孩子们归类为“神童”,显然不太合适,倒不如说他们是“智商较高的青少年”来得贴切。

    何胜明自认为是有专业水准的。

    他追求新闻真相,讲究的是科学,是理论,是逻辑,是证据。

    像林淼这种六七岁的“神童”,何胜明听到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包装或者吹嘘。

    所以他昨天不仅查了有关于神童的资料,还更加认真地把林淼的底细翻了一遍。

    一个6岁的孩子,能留下的社会痕迹很少。

    何胜明所能查到的,当然就是就显眼的那些。

    首先是瓯城区小学奥数竞赛一等奖,一等奖总共20人,而林淼这个“神童”,恰好就排在第20名。客观和辩证地讲,何胜明认为林淼在数学上的实力和天分,肯定是存在的,但这场比赛,说不定就存在猫腻。想想看,为什么一等奖是取20人而不是取10人呢?今年明明没有全省的奥数竞赛,为什么非要继续按照以往的惯例来?还有,难道批卷子的时候,就不能故意留一手,把原本有可能是第21名或者22c23名的林淼,硬提到第20名吗?

    此处存疑!

    这是何胜明质疑林淼的第一点。

    再然后是第二点,大概两个月前,《东瓯日报》第23版“青少年文学园地”板块上,刊登了一篇名为《门》的小学生习作。何胜明对这篇文章印象极深。但是由于文章上写有指导老师的名字,何胜明觉得也不奇怪。可能就是指导老师多花了点力气,让六年级的孩子写了篇他自己根本就写不出来的文章,搞点虚名,哄哄孩子家里某位位高权重的家长。

    但昨天何胜明终于知道林淼是何方神圣之后,立马就对这篇文章的合理性产生了严重怀疑。

    试问一个六岁的小孩,怎么可能接触到“东西方文化差异”这么大的课题?

    此处严重存疑!

    顺着这个思路,再一查林淼的父亲林国荣,何胜明几乎就有了定论——果不其然,大有猫腻!

    林国荣,西城街道城管科科长,最近正要出一本散文集,还是东瓯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的

    各种证据和迹象,在何胜明的脑海中迅速汇聚成了一条“真相链”。

    何胜明一路抽丝剥茧加脑补,已然完全认定,这次所谓的“神童”事件,真相只有一个!

    那就是——这根本就是东瓯报业集团,自导自演的一场市场营销大戏!

    至于具体的操作步骤,应该是这样的:

    为了提高林国荣这本新书的销量,东瓯报业集团出版部的人在两个月之前就开始在暗地里搞花招,他们先是和百里坊小学打好招呼,让林淼跳级上五年级,然后再通过搞定区教育局的关系,帮助林淼顺利拿到一个过硬的全区奥数一等奖的“神童证明”;与此同时,报社内部也积极帮忙运作,发表一篇无关痛痒的小学生习作。

    待到林国荣的作品完稿,万事俱备之时,报社再突然放出林淼这股东风,最终借助“神童”这个噱头,把全社会的注意力都转移到林国荣和他的新书上,实现新书大卖。

    “这年头,搞文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重生之先声夺人最新章节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