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百六十七章 大明还埋不下你了?(第2/4页)  回到明朝当暴君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底下有大量的猛火油和各种矿产,崇祯皇帝之所以看上那里就是打算替大明守住那里!

    所有的传言之中,这两种说法是传播的最广也是最快的,民间的接受度也最高。

    小道消息是民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众对于那些由官方传播的、正面的陈词滥调往往毫不关心,相反对于那些负面的,特别是刺激性、轰动性的传闻,却最为热衷。

    传播这些爆炸新闻时给人们带来的超娱乐快感,是什么评书戏曲都无法比拟的,所以当人们谈起关于皇帝秘闻、后宫艳史这些小道消息时,永远眼睛放光、吐沫四溅、神情亢奋,似乎他们都是亲眼所见。

    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大明的百姓自然也不可能免俗,只是崇祯皇帝的威望太高,而且爱民的政策一个接一个,所以民间从来就没有人传崇祯皇帝后宫的小道消息而已。

    自发的不传不信,比起官府强制来说,不知道要强上多少倍——最起码,崇祯皇帝未必就比正德皇帝和天启皇帝强到哪儿去,偏偏形象上功盖三皇德配五帝。

    至于某些传言那里是龙脉的小道消息,基本上都被大明百姓们无视了。

    龙脉?让五军都督府派大军把蛮子们杀光,然后挖地三尺的破坏,看那地方还能不能出现龙脉!

    “朕自有苦衷”

    短短的五个字,就是崇祯皇帝回复给这些万民书的回信,而且所有的万民书都是崇祯皇帝亲自回复的,没有用任何人代笔。

    说一半,留一半,模模糊糊的让老百姓自己去猜,崇祯皇帝这一手直接就打中了民间百姓们的命门——还有样儿的花边消息比皇帝亲笔回信说有苦衷更劲爆!

    那些万民书无一例外的被民间收藏供奉了起来。

    而民间的这些举动也再一次给官场和军方敲响了警钟。

    没错,就是警钟,崇祯皇帝在民间的形象和威望第一次如此直观的体现了出来,较之以前移民、开海、征兵等等都要更加的鲜明万分!

    传统社会中,永远有那么一类读书人,虽然身无分文却心忧天下,即便终生不第也不甘心放弃“致君尧舜”的宏大理想,因为圣人告诉他们,这是士人活着的唯一目的。

    在此之前,或者还有许多人诟病崇祯皇帝的施政太过于狠辣,然而崇祯皇帝在民间的形象和威望,就如同一记狠狠的耳光一样,直接而响亮的甩在了所有人的脸上——功盖尧舜!

    民间自发的组织起了一支足足有五万人的远征军!

    对于大明的民间来说,想要拉起一支军队估计比任何一个朝代都容易,因为大明的人口基数在那里摆着,再加上“士不教不得征”的条令,民间尚武之风极浓,壮龄男子别管有没有上战场上可能,也是都接受过军事训练的。

    这五万人的远征军不打算干别的,就是认准了莫卧儿和奥斯曼土耳其,打算去干死那两个国家,然后替崇祯皇帝把那块地方抢到手。

    当然,这件事情的背后少不了锦衣卫和东厂还有五军都督府的暗中出力,就连兵部和户部也在暗中出力,否则一旦超过几百个青壮集结,地方官府就该发疯了,更何况是五万人。

    这五十万人自己嘲笑自己为“***”,因为五万大军不仅仅自带干粮和补给,连战马和武器装备都是自己掏钱购买的。

    在某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杀牛宰羊祭旗之后,这十万“自干军”就风萧萧兮易水寒,远征西域兮抢地盘!

    正在跟奥斯曼土耳其互怼的奥则朗布感觉要么是自己疯了,要么就是那个该死的大明帝国疯了——莫卧儿现在是大明帝国的藩属国啊!向着藩属国下手,还要不要脸了啊!

    然而奥则朗布想再多也没有什么鸟用,这五万大军不是五万个屁都不懂的庄稼汉,而是五万个接受过大明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回到明朝当暴君最新章节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