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452 用功中】(第2/4页)  明鹿鼎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在书院,吴三辅还能不这么放浪形骸,出了书院,简直将廖夫子当成酒友来了。

    廖夫子被吴三辅搂着肩头,略微有些尴尬,暗忖娘的,你将老子当成青楼的姑娘了啊,手往哪里放呢?抖了抖肩头,将吴三辅的手震开,“吴二公子,赶紧开始温书吧,不日便要上京考乡试,为师想希望你这趟替山海书院再增光,争取捧个举人出身回来哩。”

    吴三辅见廖夫子摆出老师架子,暗暗好笑,心说怎么了?装什么啊?咱们都一起喝多少次酒了,老廖!“夫子啊,做做样子就行了,你还真的以为咱们山海书院这回真的有人能考中举人?别说每次顺天府的举人名额不过百人,这次就算增加一倍名额,也决计轮不到辽西辽东子弟的嘛!”

    “哥哥,你又来了,你中午不准喝酒,安心温书。还有,我不准你再说这些丧气话影响韦宝啦!否则晚上回去,我必定告诉娘,娘必定责罚于你!”吴雪霞立时气道。一半真的生气,一半为刚才吴三辅又没事提起昨天下午她醉酒回家的事情而生气,余怒未消。

    吴三辅吐了吐舌头,对韦宝和廖夫子笑道:“看见没有?我家的妹子,都快成我老娘了。”

    吴雪霞闻言,气的在吴三辅的胳膊上拍了一记,这一下不轻,疼的吴三辅跳开一步:“喂,雪霞,够了啊,我是你哥。”

    “娘让我看着你的!”吴雪霞端出了尚方宝剑。

    廖夫子看着他兄妹二人打闹,笑道:“吴二公子,你刚才的话,差矣!虽然每年大明南方州府,尤其是江南,江西浙江几个省份的考生尤为厉害。但是,也不能说我辽西辽东子弟完全没有中举的希望嘛。今科我听说,北直隶的乡试就会比往年增加少许名额的!你当还会出现洪武年间的事情么?说不定辽西辽东这次就能中几名举人哩。为师看来,你与小宝都大有希望!”

    从唐宋以降,科举考试对于国家人才的选拔、跨阶层的流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读书人经过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就能够步入帝国的官僚系统内,掌握到国家的资源,给予乡里或明或暗的支持。

    因此,科举考试成为国家政治文化中备受瞩目的大事,上到中央朝廷、中到地方政府、下到百姓家庭,无不看重科举考试成绩。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的文化教育中心转移到了南方,在科举考试层面,南方也占据了明显的优势。

    这种优势大了什么样的程度呢?据统计,明朝洪武年间各科进士一共有867人,其中南方人620人,占总数的71%。

    而在朝廷议论上,洪熙皇帝也说“北人学问远不如南人”,南方人读书考试厉害,是板上钉钉的的事情,朝野上下都心里有数。

    最为让人震惊的一次科考发生在洪武三十年,这次选拔进士的榜单中,竟然全部录取的是南方人,将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激化。

    南北榜案,南方与北方的教育冲突激化。

    事情发生在1397年,洪武三十年的春天,二月份经过了会试,录取了52人。

    三月份廷试后,状元、榜眼、探花分别被福建人、应天府人、浙江人占据,这个榜单所录取的士子全部是南方人,北方人竟然无一人被录取。

    这是历次科举考试未曾有过的事情,北方的考生被彻底激怒了。联名上书,状告主考官偏袒南方人。

    其实,南方人在读书科举方面有压倒性的优势也是共识。洪武三十年春天的这个榜单奇怪的并不是进士榜单中,南方人占绝对多数,而是北方没有一个举子成为进士,北方士子在这科的科举考试中彻底输了,颜面扫地。

    事情捅到朱元璋那里,朱元璋也觉得此事甚为蹊跷,怎么可能录取的进士中没一个是北方人?作为统治天下的皇帝,这样的结果怎么能服众?到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明鹿鼎记最新章节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