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章 雁门关(第2/3页)  扶明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一个常宇!出京仅数日便敦促了宣府大同发兵,埋伏了王承胤,杀了姜瓖,架空王继谟,筹集了粮饷,并且没有引起任何兵乱,想满朝文武一个个尸位素餐,只会吹大气,竟不抵宫中一个年少太监,真是讽刺。

    “王承恩秉笔”崇祯突然有个大胆的想法,他要让常宇督军太原,或许有他在太原不会丢,想太子之梦一直都在验证中,假若太原不丢是否就等于天意被扭转了呢?

    这是他最后的疯狂,也是最后的一丝挣扎,全部都押在常宇身上,一个刚刚冒出来不到月余的宫中小太监身上。

    其实太监监军在明朝是常态,便是崇祯朝也不足为奇,所以崇祯此举并非意外之举,但只因他有所期盼,便变成了不同寻常。

    这两份密折带给他的信息实在惊喜,让他久久难以平静,常宇之举让他实在亢奋,恨不得亲临其境看他是如何一一处置的,以至回味不尽。

    细想之下,又觉得可笑,常宇的小聪明都耍到藩王头上了,他密折上那句粮可暂徐图之,意思在明白不过,就是说粮食先不还,当然现在也没的还,徐图之,便是有赖账之意了。

    这小子机灵,京城勋贵被他坑了个遍,现在开始对藩王下套了,不过干的好,这些享皇恩,却在国难之时,冷眼旁观的藩王一个个富的流油,是该让常宇好生整治一下了。

    崇祯一夜难眠,辗转反侧暗暗祈祷,若太原不丢,天意可转!常宇千万不要负朕厚望。

    千里之外的常宇不知道也不关心崇祯对他寄予的厚望,此时的他只想倒头大睡,不用热炕暖被窝,哪怕是个草堆就行。

    一路风餐露宿,连夜奔袭真的让他疲惫不堪,虽说他本可以舒服的躺在车中,但一来为了与兵同甘苦树立形象,二来他坚持骑行提高自己的骑术,硬是咬牙坚持住了。

    以他体力都如此疲惫,其他士兵更不用说,简单一句话,如霜打一般,蔫了!要知道随行士兵除了太监军受过短暂几天的野外训练,府军卫,腾骧卫每日除了在宫中值守外,哪里还有像样的集训,加上这次千里奔袭,便是对常年在外边军也是极强挑战,何况他们,所以这次出京对他们来说真心够苦逼的了。

    天色微亮,前方探子来报,雁门关近在咫尺。

    原本一脸疲惫的常宇闻言,立时来了精神,打马急行数里,抬头远望,果见天晓之处,朦胧中一座雄关,那便是雁门关。

    在明初为了阻挡蒙古南下,朝廷在东起居庸关西至偏头关这段边上了双保险,说白了就是有两层长城,称为内外长城,宣府,大同其实就在这两层长城其中。

    这段内长城又分内外六关,雁门,宁武,偏头称外三关,平型,倒马,紫荆称内三关。

    此时常宇眼前的这座关口便是外三关的雁门关,有着天下九塞,雁门为首的美誉。

    眼见前方不远便可休整,队伍进行了之后的冲刺,随着越来越近,雁门关的雄伟和险要愈加明显,群山之巅边墙耸立,城楼居山之险要,有一夫当关之势!

    “就地休整”队伍到达关口不远处,常宇下令,抬头打量。

    雁门关有东c西二门,皆以巨砖叠砌,过雁穿云,气度轩昂,门额分别雕嵌“天险”c“地利”二匾。东西二门上建有城楼,巍然凌空,这是常宇出京之后见过最有气势的一道关口,主要还是这里地势险峻,比八达岭犹过之。

    家丁割草砍柴生火,士兵下马寻了避风处便在山脚树丛中倒头就睡,这个时候无人不是疲惫一身,只想大睡一觉,别无所求。

    常宇虽也疲惫异常,但一时间却无法入睡,靠在一棵枯树旁边,烤着火,望着雁门关城楼,心中各种思绪绕来绕去。

    这时便有一队人马快速奔来,不用常宇吩咐,身边的两个掌班之一秦兴就迎了过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扶明录最新章节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