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7 邯郸陌上九月秋(七)(第4/4页)  三国之最风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人去迎立新君。爱民且恪守臣道,你怎么能说他不逊呢?”

    “仁者爱人,为君者当然要爱惜百姓,如果为君者无道,那么做臣子的就该极力地去劝谏他,却怎么能‘亡不越境,反不讨贼’呢?正因为赵盾有贤名,他才更应该‘讨贼’。若是他讨贼了,他自然也就洗脱了弑君的恶名,问题是他没有讨贼,如果天下的臣子都像他这样,那么就将会出现君不君c臣不臣,甚至会父不父c子不子的局面。若是真的出现了这种局面,就将会礼崩乐坏,到了那个时候,海内必将大乱,诸州定将纷战,受苦的还是百姓啊!”

    说到这里,荀贞大体明白了赵云的观点,他坚称赵盾弑君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君君臣臣的纲常伦理。这在后世看来或许很可笑,但在这个时代包括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观点却是主流。何为君君臣臣?君者为君,臣者为臣,换而言之,就是社会的制度和秩序。只有为君者恪守君道,为臣者恪守臣道,那么这个社会才能安定,才不会发生大乱。

    事实上,就算是荀贞来的那个时代,也一样是存在君君臣臣这样的纲常伦理,只不过换成了简单直接的说法:“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宣康常年从在荀贞左右,他年纪轻,三观尚未形成,又崇拜荀贞,难免会受到荀贞从后世带来之思想的影响,虽然不至於为弑君者唱赞歌,却也早就认同了孟子“民贵君轻”的说法,所以在“赵盾弑君”这件事上,他与赵云观点不同,乃至把赵盾比作了周公c霍光。

    不过,他虽与赵云观点不同,在听到赵云说起“君君臣臣”后却也无言以对了。

    宣康与赵云彼此辩难。典韦不懂经书,听不懂,也没有听,提戟按刀,恭立在荀贞身后,认真地为荀贞护卫。辛瑷对经书兴趣不大,舒服地侧卧在席上,曲手枕脑,享受乡野风香,时而观赏梨花,时而顾盼院外经过的乡人,时而瞧赵云两眼。荀贞与荀攸相顾而笑。

    荀贞心道:“我今天是来找武将赵云的,却不料见到了一个儒士赵云。”通过赵云与宣康的这番争论,他更了解赵云的心性了,忠义是个优点,尤其在乱世之际。他对赵云说道:“君质性方正,慕尚节义,常山之人杰,冀州之英雄也,不知君在郡可有任职?”

    “并无任职。”

    “君乃英才,久居乡野,岂不可惜?而今冀州新定,黄巾余党尚存,百姓急待安抚,正是需要贤人能士出山,为天子匡扶海内c安定四方的时候,不知君可意来我赵国?”

    “去赵国?”

    “实不瞒君,我是个无德无能之人,侥幸立下些微功,蒙朝廷不弃,竟被擢为了赵国尉,这些天辗转反侧,惶恐难眠,只怕做不好,辜负了朝廷的信任,前些日在下曲阳,我从黄巾俘虏那里听说了君的名字,彼辈皆言君忠义壮勇,因此我慕名而来,希望能得到君的帮助。”

    ——

    1,常山梨。

    卢毓《冀州论》:“常山为林,大陆为泽,蒹葭蒲苇,云母御席,魏郡好杏,常山好梨,房子好绵,河内好稻,真定好稷,山好栗,地产不为无珍也。”

    2,赵云。

    评心而论,赵云不是汉末三国时期的顶尖人物,在刘备集团里,他的勇武c功业c地位皆不如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关张马黄为前c右c左c后将军时,他只是杂号将军,但是,他却也绝非平庸之辈,他或许没有出色的统兵才能,然而正如《论赵云》一所说,却深明大义c忠直敢谏c公正无私c谦虚谨慎,具有着关张马黄所不及之美德。

    平凡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56d.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三国之最风流最新章节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