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千两百六十六节 变迁(第2/5页)  我要做门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秉政,天子垂拱,四海升平,天下昌盛。

    于是,汉家政坛与士林风气因此为之一变。

    朝野内外,都在为丞相当政后作出的种种改变而寻找理论支撑。

    包括丞相自己,也在寻求着思想理论上的基石。

    于是,荀子、孟子的言论,被人从故纸堆里捡起来,擦了擦灰尘,重新用上。

    就连吕不韦、尸子等人的典籍,也被人拿出来研究,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础。

    同时,天下文坛,也吹起了名为‘我注经义’的风潮来。

    与从前的经义注我,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对比。

    所谓经义注我,乃是董子以来的风潮,讲的是用先贤,主要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精神来阐述‘我’或者天下的大义。

    学者、文人,是尊奉先贤、崇尚先圣、先王的践行者。

    而这‘我注经义’则不同,讲的是拿先贤、先王的经义,为我所用,随意裁减,合则合,不合则削。

    简而意之,就是合我心意,合我道理的,才被承认,才被使用,不合的,则假装没有这些文字与经义。

    此风自出现以来,迅速席卷天下诸子百家,彻底改变了汉家文坛和士林的风气。

    各路牛鬼蛇神粉墨登场,而大儒鸿儒,更是因此纷纷开山立派。

    短短数年间,天下学派就分了几百家。

    而丞相乐见其成,鼓励甚至奖励大儒们自立门户。

    根据永始二年丞相的‘兴学令’,举凡州郡,旦有学苑之立,只要门徒过百,便可申请立为县州之学,得到国家拨款。

    更命各地州郡,考核和评定辖区学苑、私塾的等级,明其优劣。

    更命在各州、郡,分别设置由国家建立和保障的州学、郡学两级学府。

    以各大学苑、私塾,每岁考入州学、郡学的弟子数量,作为考核和评判其优劣等级的重要筹码。

    而州学、郡学,则作为太学生的重要来源——经过考核后,只要达到太学的录取分数线,就可以录为太学生,进入太学学习。

    而太学生,乃是天之骄子,号称丞相门生!

    只要毕业,就能授官,无须通过考举。

    七年来,太学规模不断增加,如今,已经从过去的每年不过五十人,增加到了上万人。

    武苑和太学中的留学生,还不在此列。

    这些变化,在外人眼中,乃是丞相大德,效仿孔子,大兴教育,泽被苍生的举动。

    但在文士和马车主人眼中,却非如此。

    实则,他们都明白,这是丞相与他的‘定策扶危功臣’集团,为了自身权柄与富贵、地位万万年做出来的决定。

    马车主人,更是亲自参与了这些决策与政策的制定。

    ‘我注经义’,是为了掌握话语权,也为了让人忘记刘氏旧德,忘记建章宫里的天子,忘记国家大权,落入丞相等人之手的计划。

    而兴学立教,更是为了进一步分裂和削弱大儒们的影响力,同时也是为了让大儒、鸿儒们有事情做,不至于有傻子忽然想起建章宫的天子还在呢,免得他们脑子发热,想要尊王锄奸,扶保王室。

    而扩大太学生的规模,不断增加教育支出,则是为了培养新官员和新文人,用他们取代旧官员和旧文人。

    现在看来,这些计划和政策的效果,好的出。

    如今,为了各自的学苑和道统,地方州郡上,那些大儒、鸿儒们,纷纷自立门户,招募弟子门徒,讲学开苑。

    为了争夺生源,也为了维护和证明自己的道。

    大儒们纷纷互相攻仵,狗脑子都快打出来了。

    自然,他们也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再来关心建章宫里的天子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我要做门阀最新章节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