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八十四章 戎马山河为繁华(第2/3页)  汉血丹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患。

    元召自从去西域打接应,回来后直接去了长安,然后受伤养伤一直到现在,已经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没有在长乐塬这边了。此时见他终于归来,所有人都十分高兴。在不知不觉中,这个身影已经成为了很多人坚定的依靠,他的一举一动已经影响深远。

    长乐塬那座木质大厅内,碳火烧得十分温暖,在这寒冷的天气里,人们聚在这里,迎接了他的到来。面对着一双双热切的目光,元召心中有很多感慨,眼前这些人,都是他最值得信任的班底,按照自己的意志在建设中的长乐塬,将会是他迎接各种挑战的底气所在。

    在长安城内的经过,元召并没有细说,那些事关朝堂争斗的事,由他自己去应付就可以了。而这些追随者,只要他们一直充满希望的去做事就好。这不仅是为了这片土地,为了将来,更是为了他们自己。

    面带微笑的匈奴王子余丹,与元召在随后进行了一次单独的相谈。他们所谈的内容,外人自然不得而知。在这次大汉使团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过程中,余丹王子的势力给了他们很大的帮助,元召答应过他的事,自然不会食言。

    就算在不远的将来,大汉有能力完全击败匈奴人,使他们再也不敢来轻举妄动的发动侵略。但要想只凭武力,就彻底的消灭他们的势力,那是完全没有可能的。因此,元召想尝试一种前人没有用过的办法,一劳永逸地解决掉这个心腹大患。

    在原先的历史上,汉武帝刘彻用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耗费尽了大半的国力,连年征战,虽然取得了抗击匈奴的绝对胜利,建立了赫赫的功绩。匈奴人受到重创,被远远地赶到了漠北,但汉匈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在李广c霍去病c卫青等名将相继死去后,实力有所恢复的匈奴人再次逐渐的南侵,两国之间的战争依然没有断绝。

    汉武帝晚年,随着国内各种矛盾和斗争的加剧,他已经无力再举兵北征。匈奴的气焰又嚣张起来,面对着严峻的形式,以后的朝廷不得不继续实行和亲的政策。著名的王昭君出塞,不过就是这种屈辱政策下的一个缩影罢了。

    出现这样的局面,在元召看来,史书上大肆鼓吹的武帝功绩,是要大打折扣的。赌上一个盛世王朝的国运,只不过维系了短短几十年的和平局面,然后直接导致了一个帝国的迅速衰败灭亡,这样的代价付出,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这自然不能只怪匈奴人的桀骜难以驯化,也不能怪将帅的无能和朝廷策略的失败,只能说,这是一种必然。匈奴人的生活条件,决定了他们的生存方式。恶劣的草原沙漠之上,这个顽强的民族,为了种族繁衍和自身的生存,他们能怎么办呢?

    马背上生存的民族,注定了他们不可能只依靠放牧牛羊就能活下去。当老弱妇幼嗷嗷待哺的时候,强健的匈奴骑兵,除了跨上马背举起弯刀去杀去抢,难道还有别的路可走吗?

    因此,只依靠武力的征服是远远不够的。即便元召把黑鹰军训练成世界上无敌的军队,那他们也做不到把传承了几百年的匈奴种族全部屠灭。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想想别的办法呢?

    要让匈奴人和汉人和平相处,逐渐把它们融合进东方这个大家庭中。要让他们下来马背,卸去皮甲,铸剑为犁,把手中的杀人弯刀熔化成耕作的工具,学会怎样的自力更生,得到更好的生存环境。

    如同他宏大计划中的那样,在大汉帝国的将来,不仅是匈奴人,还有西南夷人,东南越人,岭南诸蛮夷都要一一的加以改造。不仅是用刀箭征服他们的身体,还要用文字改造他们的思想,只有把他们从里到外的彻底改造一遍,让他们从心里逐渐的接受和驯服以至仰慕,这才是彻底解决大汉族和周边邦族矛盾的良方。

    这可以说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在历代王朝好像还没有人做得很好。但元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汉血丹心最新章节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