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一十一章 岂云逐末人(第2/3页)  寒门贵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他们有知识,也有捧铁饭碗的积极性,身在低估,不再介意浊职丢不丢人,纷纷踊跃报名,几乎挤破了门槛。

    这一招,既有效解决了遒人司的人手问题,也大幅度缓和了检籍引发的社会矛盾。

    遒人司成立的第一个任务,是借助徐佑的新作,将商业可以流通百物,方便百姓,有利于国家经济繁荣这个基本思想传播出去。

    再进一步说明商人的苦辛和风险,把淳朴之风荡尽,奢靡之风盛行,归结于商人是不公平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为即将进行的经济革新预热。

    经过两个月的铺天盖地的宣传,不少商人自发的印刷徐佑诗集,免费送给百姓,连乡野偏僻之地,也在传唱这首“商人诗”。

    民众对商人的看法在快速的发生着改变,朝廷突然颁布法令:取消金陵、吴县、钱塘、成都、浔阳五座城市的宵禁和里坊制度,打破居民区和商业区的界限,允许在有关部门规划好的区域摆摊做买卖,并减免繁琐的交易税,重新制定简洁明了的商业税征收试行方案,推动城市商业化进程试点……

    这套法令,其实和之前的土断、检籍、新法等一脉相承,通过土断检籍,分清了土地和人口的关系;通过新法,解除了土地对人口的束缚,增加了流动性;再通过取消宵禁和里坊制,鼓励流动人口参与商业行为,从小农经济向农商并重转变。

    为了保护商业,户部和吏部联合下文,规定凡官府需要的物资,都要与民和市,照价给钱,不得摊派和征调。官吏不许以任何名义盘剥商贾,违者从严从重惩罚;

    同时,推出农业、水利、造纸、印刷、纺织、矿业、造船、炼钢、烧瓷、饮食、娱乐等**行业的三到五年规划。

    当徐佑大刀阔斧的对江东全方面改造的时候,北魏也迎来了一次大变局。

    经过何濡一年多来的分化、拉拢、打压,又顶着各方巨大的压力,提前投入堪比北魏三年纯财政收入的人力物力,对邺城进行了全方面的修缮和扩建。

    为何选择邺城?

    洛阳曾是元瑜心里的备选地之一,但后来局势变化,洛阳几经战火毁城,现在就像是嵌进楚国腹中的钉子,四面皆敌,已不适合为兰京。

    邺城就成为唯一的选择。

    不是因为其他地方不好,而是因为笼罩在邺城身上的光环太耀眼了。

    邺城最初是在袁绍的治下,物阜民丰,等到曹操封魏王,定邺城为国都,前后营建数十年,再到曹丕篡汉,迁都洛阳,可仍然把邺城作为五都之一,直到曹魏覆灭,还是北方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基地。

    北魏立国后,邺城所在的冀州被称为国之资储,唯籍河北,可知当地的富饶繁荣。

    且邺城的漕运相当发达,得漳水之利,物资运输便捷,西有太行之险,南有黄河屏障,比起洛阳,有洛阳的优势,而无洛阳的劣势,立作兰京,更为合适。

    这年五月七日,天师康静上表:臣夜观星象,俯察图记,发现必有迁都之事。

    皇帝道:天意如此,然不知民心如何?

    康静答道:上古尧都平阳,舜迁于冀,可知帝王所居,历代不同。今平城贫瘠,只能修武,不能修文,百姓颇多怨言。陛下迁都,经略四海,正是周汉兴隆的规制,民心自然支持。

    皇帝又道:然自先帝以来,久居此间,北人恋旧,一旦南迁,未免造成惊扰。

    康静道:大魏远祖世居北荒,后居东木根山,又居盛乐,再迁平城,帝王以四海为家,或南或北,随地可安,陛下英明武略,国运清夷,如何独独迁不得呢?

    皇帝以为大善,正式把迁都提上议程,向诸州郡和边境六镇颁发明谕。但是,仍然遭到鲜卑贵族和一些朝臣们的极力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寒门贵子最新章节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