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零一章 辩亲疏,正名位(第2/3页)  寒门贵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寺,由工部负责开工建设,可以依托原来寺庙的主体建筑,顶多一个月就能完工。

    朝野暂时平静下来,徐佑也难得的松了口气,自玄武湖之变开始,他始终在高强度的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攻击,凭着手握绝对兵力的震慑、秘府强悍的情报搜集以及全方面覆盖的舆论掌控,运筹帷幄,见招拆招,渐渐的稳定了局势。

    不过,徐佑和门阀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不知何时就会爆发,眼下的平静,倒像是暴风雨来临之前。

    和徐佑在江东的举步维艰不同,何濡在平城越来越风生水起,他压根就不搭理太子,东宫除了杀李琇那次,后面去都没有去过,整日在元瑜面前晃悠,当得到崔伯余和康静的支持迁都的承诺后,正式向元瑜提出,欲迁都,首要集权,欲集权,首要辩亲疏,正名位。

    为何辩亲疏,正名位?

    依《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庙。汉代以来,关于庙制的争论就从没平息过,争论的背后,是正治权力的运作和权衡,而作为王朝天命所归的象征,太祖庙号的变动更具有某种深刻的政治意义。

    北魏的开国之君拓跋契,最早只是逃兵少年,因为得到了拓拔族的全力支持,方能开创大魏帝国。他是感恩知义的人,所以立国后一口气追封了二十八代先祖为皇帝,皆追增谥号,又对原来的鲜卑代国的三位皇帝加以“三祖”的庙号:分别是拓跋微的始祖,拓跋率的太祖,拓跋坚的高祖。

    造成的后果就是,人数繁多的拓跋族人,全特么的是皇族成员!

    而真正的开国皇帝拓跋契,仅仅得到了烈祖的庙号,在宗法庙制里,烈祖低于太祖和高祖。

    直到元瑜继位多年,拓跋氏的那些部落大人们还坚持主张“魏之帝业,以始祖拓跋微为首,太祖拓跋率、高祖拓跋坚次之”。

    也就是说,通过这样的方式,把拓跋契排在拓跋率和拓跋坚的后面,那些并非拓跋契的直系子孙,而仅仅只是拓跋率、拓跋坚后人的远支宗室贵族,才能得到法理的支撑,和元瑜这样真正的皇族子弟平起平坐。

    何濡提出的辩亲疏,辩的就是远支宗室和直系宗室的区别,正名位,正的就是远支宗室到底有没有资格和直系宗室平起平坐!

    这是射向保守派部落贵族们的毒箭,可这又是光明正大的阳谋,他们明知是坑,也只能闭着眼跳进去。

    经过台城内七日论衡,何濡舌战群雄,从周礼说到秦汉,又从秦汉说到曹魏,将鲜卑部落的土包子们驳斥的哑口无言,大获全胜。

    随后,元瑜下旨:

    烈祖有创基之功,世祖有开拓之德,宜为祖宗,百世不迁。而太祖平文帝勋业,远逊于烈祖,可庙号却胜之,比功校德,以为未允。朕今奉道武帝为太祖,除去平文帝的太祖庙号,并移出太庙。

    此道旨意彻底改变了北魏的局势平衡,等同于取消了所有远支拓跋贵族的皇室身份。

    紧接着,元瑜和何濡密谋之后,再次下旨,将非太祖拓跋契一脉的拓跋氏远支和异姓王的王爵,全部降为公爵,其余贵族中的原公爵降为侯爵,侯爵降为伯爵,子爵男爵如故。全除去将军封号,不能领兵。

    并且,今后也不再授予太祖直系以外的任何人为王。

    为了减少诸大姓的反对力度,何濡又献策,核定公爵为一品,侯爵二品,伯爵三品,子爵四品,男爵五品。实际上只是改变了名号,但品阶和既得利益并没有变化,因此遇到的阻力不算很大,小有波折,但改革顺利推进。

    这一系列的骚操作,把元瑜这脉一举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摆脱了魏国长久以来皇族内部倾轧争斗,以及皇族和部落大族纠缠不清的复杂态势,元瑜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绝对权力,扩大了中央集权。

    何濡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寒门贵子最新章节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