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千三十章 君臣(第2/3页)  天唐锦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东宫之势已然尾大不掉。
    房俊却不会被轻易说服反而试图劝阻李二陛下打消易储之心:“性子仁厚又有什么不好呢?高祖皇帝开国之君自当笼络天下英雄有气吞山河之志;陛下您承上启下需要杀伐决断、刚毅勇武来奠定帝国根基。如今海清河晏、四夷臣服自当有一仁君巩固霸业、安抚天下……况且您一手创立政事堂将皇权赋予宰辅群臣正所谓兼听则明、集思广益。皇权集于一身者固然至高无上可是人总会犯错陛下尚且由此担忧唯恐坏了帝国基业更何况是远远不如陛下您的几位皇子?陛下当颁布圣旨于天下将政事堂定为永制还政于朝则大唐千秋万载永不绝嗣!”
    皇帝九五至尊、言出法随实在是柄伤人伤己的双刃剑。
    若皇帝贤明自可权力归一以最小之内耗达成最大之成就不必使得自愿浪费于内斗之中。
    可若是皇帝昏聩则大可短短数年之间将所有根基毁于一旦王朝崩塌基业倾颓天下烽烟处处、百姓水深火热。
    政事堂制度虽然并不完美但却能起到好处的对皇权予以制约不至于使得皇帝倒行逆施之举措无所限制荼毒天下。
    李二陛下却摇头道:“皇权至上的确能够衍生种种恶果但皇权旁落更是后患处处朕活着还能镇得住那些宰辅重臣待到朕万年之后后继之君势必遭受打压一旦遭遇权臣甚至容易兴起废立之事如何长久?”
    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将手中的权力分润出去何况是手执日月的帝王?
    政事堂只不过是李二陛下赖以治理天下的一件工具暂时有用便留着何时无用自可废黜岂能颁布圣旨定位永制?
    当然皇帝圣明亦或昏聩的确是帝国强弱兴亡之基础可这天下乃是李唐皇室之天下纵然当真有朝一日如同大隋那般盛极而衰甚至灭亡崩颓那可是李唐皇室的家事岂能因噎废食因而将皇权削弱下放至政事堂?
    这个谏言终究不会被李二陛下采纳故而房俊也只能默然不语。
    天下大势正反相生越是在某一点臻达极致往往便会在这一点上走到对立。
    越是集中皇权距离权力崩颓便越是接近。
    反倒是将权力分散归还朝廷、赋予人民才能使得人人为主长治久安。
    终究还是时代赋予的眼光所限即便是李二陛下这样的千古明君也看不到皇权独裁所必然衍生之恶果毁灭才是唯一之终点……
    王朝覆灭、皇权更迭一家一姓之兴灭自然不在房俊眼内但随之而来的天下大乱、华夏子孙水深火热他却不能弃之不顾。
    李二陛下雄才大略对于帝国之掌控无与伦比即便是房俊也不能违逆其易储之意。不过他不会放弃东宫任凭太子在皇权更迭之下粉身碎骨由此埋下帝位传承之恶果。
    总要保住李承乾尽可能的维护传承正朔……
    ……
    待到房俊告退离去李二陛下起身走下床榻坐在窗边的椅子上一个人慢悠悠的呷着茶水。
    对于房俊的违逆他并不如表现出来的那般生气。
    追根究底房俊之所以违逆他的圣意并非贪图权势而是为了帝国正朔不愿大唐皇位之传承从此陷入腥风血雨的杀戮。
    其行虽狂悖其心仍忠。
    当然此忠乃是对大唐之忠未必是对他李二之忠……
    易储之后太子能否得一个善终?李二陛下对此早已深思良久他活着的时候自然无虞可一旦他死了纵使魏王、晋王此时再是兄友弟恭登基之后只怕也难以容得下一个废太子。
    武德九年他发动“玄武门之变”后继位当年十月便册封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命陆德明、孔颖达、于志宁等当世大儒教授太子东宫属官皆乃贞观勋臣规格只比太极宫低了一等荣宠之至天下侧目。
    时至今日十余年储位之位虽然屡经波折但始终屹立不倒朝野上下归心依附者不知凡几。
    新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天唐锦绣最新章节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