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一章: 东坡先生(第1/2页)  舌尖上的大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笔下文学    】”

    胖老头笑起来一脸折子,摆了摆手,“杨公子不必多礼,老朽先生是不敢当,眉州人氏苏子瞻。”

    杨怀仁一听可激动坏了,只是眼前老人的模样跟他想象里苏轼的风流倜傥仪表非凡差了不少,细想苏轼年过半百,官场浮沉多年,才造成了如今沧桑的面容。

    可是这老人毕竟是苏轼苏子瞻,没想到能在这里见到东坡先生,这可是真正的大咖啊,偶像级别的人物啊,先要上几百个签名再说别的。

    刚要跟苏东坡套套近乎,讨要点书画作品之类的东西的时候,一身鹅黄色圆领便袍的赵頵就来了。

    苏轼起身行礼,却没想到杨怀仁直接走到王爷身边,拍拍了赵頵的肩膀说道:“赵兄啊,你可真够意思,那几车书画,我可喜欢死了,天天都指望它们活了。”

    赵頵竟也不气他没有礼数,反而笑得十分爽朗,“想必两位都见过礼了,不用我介绍了吧?”

    杨怀仁眼里王爷就跟普通的一富二代没啥区别,虽然王爷面相显小,可也是三十五六岁了,但杨怀仁从来当他是个平辈,一个可以吹牛打屁的朋友,从不曾有尊卑之感。

    忽而想起东坡先生就在身边,顿时有些不好意思了,又从新给王爷行了礼。

    “东坡先生世之大才,小生心向往之已久,今日得见,三生有幸。”

    “哦?如此甚好,小王也是仰慕苏学士文采风流,书画双绝,特邀来府上鉴赏小王的新作。

    既然咱们以书画会友,不必拘泥于身份官职,就扔掉些繁琐的礼数,大家心中才自在。”

    三人寒暄了几句,放开了心情,更像是文人朋友之间聚会,省去了不少礼数,心中自由自在了许多。

    随王爷来到他的书房,赵頵拿起书案上一副新作的飞白行书,给两人欣赏。

    苏东坡说的头头是道,言语之间有褒有贬,并非因为这是王爷的作品就一味阿谀奉承,让杨怀仁想起民间对他豪放正直的风评来,心中更是敬佩了。

    其实对于书法绘画,诗词歌赋,杨怀仁作为一个专业厨子,这方面他纯粹半吊子,懂的也不多,只是随着东坡先生的评论,出于对他的尊敬,不时点头附和。

    苏轼年少成名,士人之间对他的仰慕多是出于对他的才华。

    而杨怀仁仰慕的苏轼,是他为人正派,刚直不阿的性格和为国为民,豪放豁达的情怀。

    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朝堂上党争不断,派系之间互相攻讦和倾轧,当官的注重于争论旧法和新政之间孰优孰略,而基层的百姓们生活的怎么样,他们仿佛失明了一般,没有人看见,更没有人去关注。

    很少有人像东坡先生这样置身党争之外,在不断的被贬官外放的过程中,不忘初心,在任职的州县内,兴修水利,疏浚河道,开荒田,兴学堂,一心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

    就好比某些高官,不论开会讲话还是讨论政策,说起来是头头是道,实际韭菜和麦苗都不一定分得清楚,下乡考察的时候,伺候他的人比他看望的百姓还多,给百姓带来的负担远远大于收获。

    所以像东坡先生这种真正能为民造福,与民同乐的官员,更让人发自内心的敬仰。

    讨论书画,杨怀仁插不上嘴,想到苏轼在历史上是个著名的吃货,于是他决定借用王府的厨房亲自下厨,做一道东坡先生的最爱——东坡肉。

    东坡肉的做法很简单,洗净的带皮猪腩肉洗净焯水,然后切成一寸见方的大块,砂锅底垫上姜片葱段,猪皮朝下置入砂锅中大火烧开,然后加入盐,生抽,黄酒和糖霜小火慢炖。

    炖至砂锅中汤水烧的浓稠,捞出猪肉放入另一个大碗中,猪皮向上摆放,然后再淋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舌尖上的大宋最新章节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