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三十三章 土改可能性(第1/2页)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笔下文学    】”

    “当然是我们和市场共同决定,毕竟我们印刷的兑换券,就是以兑换马铃薯为标准,这叫做粮本位。至于其他的农产品c手工品,其价格不需要我们干预。在贸易中定的价格高,没人会买,定的价格低,又没人会销售,最终稳定在一个合理的区间,谁也不亏。”

    在斯大林时代将市场经济,杨明志内心里还有一些担忧,如果这个国家全面的这么干,那就不叫苏维埃联盟。

    他还是要把话说完,至于柳得巴廖夫听不听又是另一回事。

    “我设想的新经济方案中,决定一切的就是马铃薯,市场流通多少兑换券,仓库里就应有多少粮食。为了经济繁荣,我们必须让粮仓里满是粮食,为此当下的垦荒与种植方案也应该调整一下。”

    耶莲京娜马上竖起了耳朵,因为现在垦荒的主力实际是军人。她问道:“别列科夫,对于种地,你又有什么方案?难道说是让村民收获后自己保有粮食?”

    “这也未尝不可啊。”

    “但是这样,那些村民还需要享受配给待遇么?”

    “当然不需要!”杨明志解释道:“苏联其他地方依旧是收取农业税的,剩下的粮食由集体农庄所有,粮食是集体的。而我们当下的政策,垦荒与种植后的粮食全部由军队掌握,村民每天的口粮也是师部研究决定,目前则是市委在负责。

    但是我认为,如果我们改变一下模式,让集体农庄中以家庭为单位,而不是劳动小组为单位,这样的垦荒与种植,得到的粮食由家庭缴纳税收,剩下的由家庭保管。如此这样的家庭不需要再享受配给制,我更相信因为劳动成果是由家庭自己享有,个人的奋斗会大力激发。我们不需要计算那么多的配给数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恐怕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成果。”

    对于这个,柳得巴廖夫等人还有耶莲京娜听的目瞪口呆!

    在俄罗斯几百年的传统里,村社制度还带有母系氏族时代的遗风,自耕农群体是以村社为单位组成的,但在发展过程中,农奴制度占了上风,历史没有时间让农奴向自耕农过度多久,沙俄覆灭苏俄就建立了。也就是说斯拉夫世界,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自耕农群体为主体的情况非常晚。

    看看他们费解的表情,杨明志拍拍手:“诸位不要太惊讶,我毕竟还是外国人,对于土地模式的意见也是我的一己之见。”

    耶莲京娜长舒一口气:“唉,你的想法完全是违法的,集体农庄政策是领袖制定的,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石,我们一直奉行的是集体主义,但是你的计划完全是支持村民进行个人主义。你的想法我基本听明白了,苏联已经消灭了私有农业c小农经济,现在你把他们请回来?”

    杨明志摇摇头:“这确实是个问题,但我相信我的模式能提高生产力。为此我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对于这些苏联人的执意,也在杨明志的意料之中。那个位面的中国这么改革时,也是质疑声一片,直到领导人亲自拍板,后来连续的大丰收使得人们相信这是代替计划经济旧体制的好办法,毕竟粮食增产是好事!

    在这里,耶莲京娜的地位就相当于苏共党,她是内务人民委员部的人,她的汇报可以直达贝利亚乃至斯大林的耳朵里。

    未来赫鲁晓夫是会对集体农庄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得苏联农业有一定发展。

    杨明志摊起双手:“现在是非常时期,我们完全可以搞一搞非常时期的非常农业,一切都是为了生产力。村民的意愿诸位也都听到了,他们迫切需要大量生产资料,以解决现在的贫困生活。因此我们可以放开一些束缚,让他们自己生产自己所需的生产资料,拉动一下内需,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最新章节 下一页